0396好奇,起名需要注意(1 / 2)

在發現那麼多異寵和誑獸之後,我的第一反應卻是好奇他們都是怎麼取名字的。他們的名字那麼新奇,他們都知道什麼是名字嗎?

名字,也稱為姓名。姓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名稱,狹義的姓名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在不同的國家,姓和名的順序會有所不同,比如我國人民群眾的姓在前、名在後,很多外國人的名在前、姓在後。

凡人必有姓與名,姓與名既是人進入社會首要信息,也是人的社會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因此,從古至今,人們對自己姓與名都十分珍重。

我國人民群眾使用的姓與名經曆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才發展到了今天人們所慣用的“姓名”。在我國古代,並不是一開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與氏,後有名、字、別號。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義不同。

“姓”字為左右結構,左從“女”右為“生”,從“女”而生。在母係社會裏,子女隻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是後代惟一能確定的尊親,正如《白虎通》所言:古元時,未有三剛六紀,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在某種程度上,“姓”是一個集合名詞,是家族的標識,表示與某個大家族的某一血緣關係更為親近的部分。

“氏”是在漢朝以前獨立存在,為“姓”的分支。“姓”是氏族的族號,氏族的成員都以這個族號作為自己的姓。

“名”是指個人的符號,帶有個人信息烙印。在我國傳統習俗中,“名”是在嬰兒出生百日之後由父親取定的。據《禮記》所載,到嬰兒出生百日這一天,由母親和保姆抱著嬰兒來到廳堂見其的父親,父親鄭重地握住嬰兒的手給嬰兒取名,名取定以後,由母親和保姆把嬰兒抱回內室並把孩子的名字通告親戚,父親則立即把這個消息告訴朋友並報告地方長官入籍登記。

有人說,那大概是因為從前醫療衛生條件差,出生滿3個月才可以確定嬰兒能否存活,所以長輩才幫小孩正式取名。其具體真偽無從考究,無可否認的是,以前一個人的命名儀式是非常隆重的,是人的一生中第一件大事。在後來,這種習俗基本已經被拋棄了。不過,在我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

經專家考究發現,“名”其實是人們幼時在家供親長稱呼用的,通常稱“本名”、“小名”、“乳名”、“奶名”。在亂世之中,人的“名”很多都是不忌雅俗的,比如晉成公名為“黑臀”,魯成公名為“黑肱”,齊桓公名為“小白”,帝王諸侯尚且如此,尋常人家叫“鐵蛋”、“全狗”自然也沒什麼出奇的。

值得指出,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發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歲的時候要舉行“結發加筓”之禮以示可以嫁人,這時也要取字。可見古代男女皆有字,即便到了近代,很多重視傳統的家庭裏還有沿用“取字”的習慣。這些“字”,都可以稱為“表字”。

據說,“名”在夏朝之前已經有了,而取字據說始於商朝,比如推翻夏桀的商湯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湯。然而,在三國亂世之間,思想反叛,並不一定嚴格遵循冠而取字的做法,曹衝、孫亮都是未冠死去而皆有字。

很多時候,古人常自稱己“名”以表示謙遜、稱人之“字”以表示尊敬、姓與字連稱也是對人的尊敬。這與當今習慣叫法略有不同。

既有名,又有字,一般認為,古人的名和字之間主要有意義上的聯係。《白虎通》有言: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意思是說人的字是由名而來的。

根據名與字的含義,大體上可以分為7類。

第一,同義互訓,名與字的意義相同,可以互相解釋。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比如屈原,名平,字原,根據《爾雅》的解釋可知:廣平曰原。比如嶽飛,字鵬舉,“鵬舉”即是大鵬展翅高飛的意思。

第二,反義相對,名與字的意義相反,兩者對立相應。這是希望人不要過與不及,取其製衡之意。比如連戰,字永平。比如曾點,字皙,根據《說文》解釋可知:點,小黑也,皙,人色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