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經史載記,使用典故。比如陸羽,字鴻漸,根據《易》的解釋可知: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羽儀。
第四,景仰前賢,比如牛僧孺,字師黯,就是景仰漢武帝讚為社稷之臣的汲黯、字長孺。
第五,崇奉宗教,比如:王維,字摩詰,就是崇奉佛家菩薩維摩詰。
第六,原名變化,把名做些簡單變化,便成為字。比如李白,字太白。
第七,記實誌盛,有些人名、字間,根本無法望文生義。比如張耒,字文潛,如果不是《老學庵筆記》記錄說“張文潛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為名,而字文潛”,估計誰也猜不透其名字意義上之關聯。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名與字除了用以稱呼,還能顯現親屬關係。最常見的形式是兄弟姐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輩關係,如果那些兄弟姐妹都是單名,就共用同一偏旁,比如蘇軾、蘇轍兄弟。
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現長幼排行。先秦時,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長、仲、叔、季來表示,孟薑女、孔仲尼、伯夷、叔齊就是很出名的例子。到了唐代,則通常以數字來表示長幼,稱為行第。比如《人日寄杜二拾遺》中的“杜二”是指杜甫,《與元九書》的“元九”指元稹,都是以名字來表示長幼秩序。
比較複雜的,是貴族女子字的前麵加上姓,姓的前麵再加上孟、伯、仲、叔、季等表示排行,字的後麵加上“母”或“女”表示性別,這樣就構成了女子字的全稱。比如孟妊車母、中姞義母,在書寫或稱謂時也可以省去“母”、“女”字或排行,例如季姬牙、姬原母,有時甚至可以單稱“某母”、“某女”,例如壽母、帛女。
隨著曆史的發展,許多詞語的語義發生了變化,對於古人名和字的語義聯係就很難看出來了。如果要從先賢的名和字中品出味道,必須要先弄懂那些字在那個時代所代表的意思以及習慣用法才行。
實事求是而言,名字是不知名物品的代號,有了名字才能準確的指出一個東西,否則,將分不清物品。而有了名字,人們才可以更有氣質、更腳踏實地地活下去。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名字對人們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既然說了那麼多,請允許我回想一下關於“如何起一個好名”需要注意的事項吧。
第一,不選多音字。多音字容易惹出被取“花名”、“綽號”的禍,而且多音字讓人讀起來無所適從,在起名時最好避免。
第二,勿用生僻字。近代學者章炳麟給自己的女兒取4個“工”字排成方塊、即是古代的“展”字。由於用字太偏,難倒了不少人、包括女兒的老師,弄得很尷尬。今天的人們名中帶有生僻字導致計算機無法錄入,在戶口登記、辦理證照、銀行存款、郵局彙款、購買保險、民航購票以及辦理其他業務時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人名看似個人的事,卻有很強的社會性。名中濫用生僻字、不規範字,不僅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會影響交際,應該盡量避免。
第三,雙名不易重。按理說,“張穎”應該是個不錯的名字,但在20世紀80年代末,僅北京市就有4000多個“張穎”。重名會帶來一些麻煩甚至危害,而雙名可使重名率大大降低。根據國家語委1989年對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進行的抽樣調查,單名重名率為67.7%,雙名重名率為32.4%。
第四,回避常用名。如果一個人叫“粵生”,他很可能出生在廣東,如果叫“海生”,他大概生在上海。根據國家語委對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進行的抽樣調查,57萬人中,叫“建國”的有630個,叫“建軍”的有610個,叫“桂蘭”的人有1084個,叫“桂英”的更多達1336個。起名的模式不要太雷同,使用率極高的人名用字也應盡量回避。一些地方父母給新生兒申報戶口時可以先通過計算機查詢有無重名,盡管因為人口基數大、實施效果不會太好,這一做法仍然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