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細說,何以耿耿於懷(2 / 2)

從那時起,宋襄公就對楚國懷恨在心,但是由於楚國兵強馬壯,也沒什麼辦法出氣。

宋襄公聽說鄭國最積極支持楚國為盟主,就想討伐力薄國小的鄭國,出出胸中惡氣。有一次,鄭文公去楚國拜會楚成王。宋襄公認為是個機會,不顧公子目夷與大司馬公孫固的反對,出兵伐鄭。

鄭文公知道消息後,求救於楚成王。楚成王答應救援鄭國,但實際操作起來,卻統領大隊人馬卻直接殺向宋國。宋襄公這下慌了手腳,顧不上攻打鄭國,帶領宋軍星夜往國內趕。當宋軍在漲水邊紮好營盤,楚國的兵馬也來到了對岸。

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楚軍到此隻是為救鄭國。咱們已經從鄭國撤軍。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咱們兵力小,不能硬拚,不如與楚國講和算了。”

宋襄公說:“楚國雖然人強馬壯,但是缺乏仁義。我們雖然兵力單薄,卻是仁義之師。不義之兵怎能勝過仁義之師呢?”

言罷,宋襄公特意命人做了一麵大旗,並繡寫“仁義”二字,大概是真的打算用“仁義”來戰勝楚國的刀槍。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軍開始過河。公孫固向宋襄公說:“楚軍白日渡河,擺明明是小看我們。等他們過到一半,我們殺過去,定能取勝。”

“仁義”的宋襄公指著戰車上的“仁義”之旗說:“人家連河都沒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麼仁義之師?”

於是宋軍一臉發懵地等楚軍全部渡完河並在河岸上布陣。這時候,公孫固又向宋襄公說:“趁楚軍還亂哄哄地布陣,我們發動衝鋒,尚可取勝。”

宋襄公好歹是個“仁義之士”,聽到此話不由罵道:“你怎麼淨出歪主意?人家還沒布好陣你就去打人家,還稱得上是仁義之師嗎?”

這邊話才剛剛說完,那邊楚軍已經布好陣、列隊衝了過來。宋軍看到楚軍凶猛,嚇得掉頭就逃。宋襄公還想著親自督陣進攻,但還沒來得及衝上前去,已被楚軍圍住,身上、腿上多處受傷,最後被宋國的大將奮力衝殺救出。

宋襄公逃得性命,宋軍已都逃散了,糧草、兵車全部被楚軍搶走。再看那杆“仁義”大旗,早已不知丟在何處。

軍事乃是國家大事。宋國的百姓們,得知此事之後無不對宋襄公罵不絕口。

我想,大概當宋襄公一瘸一拐地邊走邊說出“講仁義的軍隊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義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別人”之類言辭的時候,他身邊將士都會在心中暗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