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s...
本教學過程教師通過常用電話號碼及教師本人的電話號碼,進而詢問學生家的電話號碼,來學習數字。並在此過程中穿插了一些生活常識的介紹,如房間號碼的表達和日常乘坐的公交車號等,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摹本,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做中學並獲得經驗,得到發展。
二、剪輯生活場景,提升語言生命力
語言習得有兩個心理學前提:一個是主體的親曆性,學生主體必須真實參與言語過程;一個是環境的“真實性”,即為主體的“真實的”語言活動提供同樣“真實的”語言環境。所謂“生活化”,不是要把英語課堂搬到社會,而是把某些生活縮影“引入”課堂,從而實現課堂內與課堂外的溝通,變課堂為言語交際的場景和處所。
例如,我們可以利用節日活動,在課堂上創造“節日事件教學”:為了讓學生從中國節日活動中感受祖國的傳統文化習俗,從外國節日活動中獲得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識,我按教材內容的先後順序,安排一些節日活動課,把這些節日分成中國的節日和西方的節日。例如New Year’s Day、Mid-autumn Day、Christmas Day、Mother’s Day等,師生一起收集與這些節日有關的英文背景材料,組織學生進行節日慶祝等活動。通過“生活事件縮影”的引入,英語課堂具有了真實的語言交際性質,英語課堂裏的語言活動是有真實對象、真實目的和真實效果的語言交際活動。
再如,教“Asking the way”這一單元時,我按我校周邊某些街道的布局,將教室布置成公園、商店、醫院、街道等,給學生創造貼近生活的語言活動環境,我扮作外地人向路人(學生)問路,讓學生在模擬的生活環境中去掌握“Where is the post office?”“next to,behind,in front of”“turn right at the first turning”等知識;在練習部分,可給學生一個請客的任務,以組為單位,由組裏的學生邀請其他同學到自己家來玩,描述自己家的位置。這個教學情景雖然是模擬的,但學生所扮演的角色卻是真實的,在演練的過程中學生完成了自我信息增殖的任務,學會了用英語問路及給他人指路。
總之,為了在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體驗間建立聯係,使新學內容能較快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達到真正理解,我們老師要根據各階段課堂教學的實際,設計各種類型的課堂活動,把話題、功能、結構和任務結合在一起,開展以生活為中心的交際活動。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虹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