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快要過去時,喧囂的港城才能夠感覺到一絲涼爽,尤其是每年中秋節快要到來的這段時間。對於地鐵居民們來說,自從取得了自由自治後,也自覺地在公眾節日上形成了共識,中秋節逐步成為大眾和各個機構公認的聯邦節日。
在半個世紀前聯邦尚未正式成立時,地鐵保留區是各個人類民族和宗教節日的彙總之地,基督教的複活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印度教的灑紅節、除十節、“拉克夏·本坦”節、十勝節、燈節,******教的宰牲節、開齋節、古爾邦節,還包括拉丁美洲民眾的狂歡節和西班牙裔們組織的奔牛節輪番上演,當然也免不了東方各民族最看重的春節和中秋節。
在那些個熱鬧非凡的年代裏,人們每天都可以地鐵居住區裏穿上某一個節日的盛裝,享用不同的風格的美酒。有時候居住在同一條街道的人們要在同一天要迎接3到4種不同風俗不同傳統的節日。年長一點的人們,當然會謹記這些節日的文化內涵或者宗教教義,他們會通過這樣的日子喚醒自己對故土、故人的依戀。而小朋友們,則沒有更多教義或世俗規則的羈絆,他們從街頭到街尾,享受著每一個節日的快樂,也體會著各種風俗之間不同的差異。在一個多世紀後,這些移民的後裔們學會了合並同類項,比如將蒙古的摔跤節和非洲多哥卡比耶族的摔跤節合並,藏族的賽馬節和和摩洛哥的賽馬節找到了共同競技的方式。但這些合並絲毫沒有影響節日的氣氛,因為每一次合並都意味著要將節日的時間延長、參與的人數更多、歡樂的程度也更高。由此,也往往生出一些新的傳統和風俗,比如在奔牛節同時,也在街邊開展鬥雞、鬥蛐蛐、鬥狗等各類輔助的項目,給那些身懷絕技而平時默默無聞的寵物們,搭建豐富多彩的表演平台。
當然每年的公曆元旦,也是所有人必須要過的節日。這是所有居民們對於節日最早達成的共識。在地鐵自治聯邦剛成立時,因為物質條件的艱苦,除了元旦新年之外,所有的節日都被取消了。在那段安靜的日子裏,每一位居民都盼望著7月17日的獨立紀念日到來,因為這個重要的日子才可讓他們找回一些往日的瘋狂和感性。
最近十多年來,隨著自治區生活條件的改善,尤其是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各個民族和宗教群體的傳統節日逐步開始恢複。而幾乎所有的聯邦機構都入鄉隨俗,采用了大陸的傳統節日作為法定假日,尤其是春節、端午和中秋這三個重要節日。特別在南方的城市裏。中秋節被視為獨立紀念日之外最重要的節日。一般的機關和單位,也都會為大家放三天長假。
今年的中秋節,將是馬清風在港城度過的第8個中秋了。但馬清風不能享受這樣的假期,他必須得無時不刻地保持著工作狀態。中秋節這天一早他就來到辦公室,他發現自己雇傭的助理兼勤雜馮麗珍也沒有回家過節,她為他會客廳的茶幾上插滿了一瓶鮮花。旁邊為他買好了當天出版的所有重要報紙。
馮麗珍今年56歲,麵容清瘦、動作麻利,像很多港城人一樣在這個年齡階段還保持著活力。據她的資料顯示,8歲時的馮麗珍就已經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小童星,她拍攝的廣告宣傳畫曾經入選過國家大建設重點宣傳圖集。但從她中學時代開始,便選擇了藝術專業學習,再後來嫁給了港城一位企業家,中斷了學業做起了全職太太。直到40歲左右,她離開家庭,選擇了做家傭來補貼生活。
第一次看馮麗珍的簡曆時,馬清風很奇怪她為什麼會選擇做家傭,這在簡曆上並沒有詳細注明。“也許是因為她丈夫移情別戀?或者是因為她丈夫的企業確實陷入了窘境?”馬清風曾經這麼猜測。
他知道,在港城這個堅持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中,馮麗珍這樣起伏的人生劇情並不奇怪。但他同時也清楚,在這幢樓49、50層內部的所有工作人員,甚至外圍的清潔工、電梯工等等有關工作人員,都經過了上級的層層篩選,雖然讓他選擇馮麗珍做他工作助理兼辦公室勤雜的理由有些牽強,但他相信,組織上這麼考慮,一定有自己的道理。
在一些閑暇時間,他也會跟馮麗珍談一些家常話題,希望借此打聽一下馮麗珍選擇這份薪水並不高的工作的真實原因,但馮麗珍一般都沒有直接回答。隻是有一次暗示過他,她受到過失去孩子的慘痛經曆,希望能用一些簡單的體力工作,讓自己從悲痛的抑鬱中走出來。
在這7年多時間裏,馮麗珍在工作中耐心和細致的特點讓他放心了不少,她總是在有需要的時候出現,在其他時候,仿佛就隱形與這幢大樓。“她有做情報人員的素質,但可惜讓她來做我的勤雜了,”馬清風常常這樣感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