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圖離去以後,不一會兒就差人過來預定了兩千斤鹽。和爽快人做生意就是爽快,這一大筆訂單簡直超過了林峰的想象。整整一噸鹽按照1500文每斤的價格算就是整整300萬銅錢。本來按照林峰的想法是直接送個一百斤的。但是妻子勸說他,交情歸交情,生意是生意,正所謂親兄弟,明算賬的。若是覺得感激他,送他一點其他的東西。若是此時讓了5%的利潤,那麼以後萬一利潤不夠時,將5%的利潤追回,便是仇恨的開始。或者當此事變成一個習慣的時候,其他的生意若是沒有5%的利潤讓步。即便陳圖能夠接受,那麼陳圖的那些屬下,不一定能夠接受。
約定後三天之後進行交易,便送走了陳圖派來的使者。兩千斤食鹽當然不是現在就進行交易,否則突然變出一噸食鹽來傻子也知道有問題;而且300萬銅錢,即便全部換成銀子,也足足有300斤白銀。至於銀票,那還沒有出現,中國最早的紙幣,便是北宋時期出產的交子,而現在林風通過觀察發現這個時代似乎連馬鞍都沒有,更別提紙幣了。300萬銅錢有了這麼大一筆錢,無論是換成黃金白銀還是銅錢,都足以解決很多的問題。例如在賣羊的時候可以有效地避免以物易物。不然大羊小羊全是一斤食鹽換一隻羊,久而久之那些牧民全都拿小羊來換食鹽了,大羊全部留著自己家裏。不要覺得在草原上放牧的牧民都很好騙,實際上他們精明著呢。
等了三天,終於等到了交易的日子。一邊是林風,20個大口袋,每斤裏麵裝著100斤食鹽。另一邊是陳圖,為了營造氣氛,整整三十輛驢車,裏麵裝的全是銅錢,林風剛剛一見到這些也頗為吃驚,心裏默默計算了一下,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在這裏為了各位看官方便,統一采取一斤500g的重量單位,一輛50g .) 300萬的銅錢足足有三萬斤,那麼重。即便不考慮它的貨幣價值,隻當作銅這種原材料也足夠賺翻了。一噸鹽換15噸銅,你說這麼好的生意從哪裏找。林風不禁暗暗想到,早知道不如換成300斤白銀了。其實這倒是林風想多了。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裏隻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製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彙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製錢一千六七百文了;鹹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可以換到製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製錢一千六七百文了。鹹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製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而此時雖不能算是王朝林立吧,但就林風這些天來的觀察來說,至少也有五六個明麵上的公侯脫離了正統皇朝的控製了,雖沒有旗幟鮮明的造反,但剩下的也就是最後的那層窗戶紙了。正所謂太平古董,亂世黃金,此時雖不是亂世,但也貨幣紊亂,畢竟誰也不知道啥時候就開始打仗了,相對而言,作為硬通貨的黃金白銀價格就要高了很多,雖沒有達到誇張的一兩銀子兩三千文,但也是一兩銀子一千二到一千五百文之間,地區不同,兌換比例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