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石:東夷文化(2 / 3)

更為開放的看法,則認為東夷文化不但是中國大陸本土中原文化的基層文化,而且是整個環太平洋古文化的源頭,它向亞洲東北部移動曾越過白令海峽而進入北美,向南洋群島的散播則由南太平洋逐島航行而抵達南美。相關的論說大都下及於商代乃至更晚起的東夷文化故事或傳說,因此墨西哥灣沿岸古文化與商文化的相似性和相關性,以及美洲瑪雅文化與東夷文化的風俗比較等等,都成為熱門話題。不管這些說法的規定性如何,注重東夷文化的海洋性特征,並把它放到環太平洋古文化的大背景中作考察,仍可大大開闊東夷文化研究的視野,提供一些新的切入點。想來至少對這樣一種論斷是可以肯認無疑的:東夷文化乃是將中華本土文化以至歐亞大陸文化遷往太平洋區域的唯一橋梁。

考古史料的積累和清理,也使許多舊有的神話傳說史料重新活潑生動起來。把二者結合起來稽考推校,去偽存真,可以印證《尚書》、《易經》、《世本》、《楚辭》、《史記·五帝本紀》等文獻中大量古史記載的不同程度的可信性,從而也為認識東夷文化的曆史地位提供一定的依據。照我們的看法,司馬遷列入正史之首的“五帝”時代,正約略相當於考古學上的典型龍山文化時期,即約在公元前2400-前1900年間,前後持續500年上下。傳世神話傳說大都起於這一時代,唯有關太昊、少昊等傳說還可提前至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曆史地來看,“五帝”時代前期,由於中華本土上氏族部落文化的充分成熟,曾引起一係列大規模的部落戰爭。這種部落戰爭是異常野蠻而殘酷的,但它同時又從根本上打破了原始氏族製的全封閉體係,使幾乎所有參與戰爭的大部落或部落集團發生急劇的動蕩、分化和改組,從而最終導致了黃河中下遊流域部落大聯盟的建立。此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與民族融合的加強,部落大聯盟一步步轉化為多民族、大地域的華夏民族共同體,又進而逐漸蛻變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姓族統治的王朝棗夏王朝。這裏不能詳述“五帝”時代中國社會變動的具體圖景,粗略地說,當時角逐中原的主要勢力是東夷、西夏、北狄三大集群。傳說古史上的著名大部落,黃帝部及其後繼者堯部落原屬北狄,共工(鯀)部及其後繼者禹部落原屬西夏,其餘顓頊、祝融、帝嚳、舜及皋陶、伯益、蚩尤、後羿等部則屬東夷。最早執大聯盟牛耳的是北狄黃帝部,其次是東夷顓頊部,再次是由帝嚳、祝融、共工部聯合主盟,又次則是堯、舜、禹輪流坐莊。大致到舜、禹的時代,部落大聯盟向姓族王朝蛻變的機緣已逐步成熟,然而禹並不是夏王朝的實際建立者。此後又經百餘年的夷夏交爭,直到傳說的夏代第7位君主後杼征服廣大的東夷地區之後,名副其實的夏王朝才算真正建立並鞏固下來,而這同時也就標誌著“五帝”時代的正式結束。這個寬泛意義上的“五帝”時代,乃是中國曆史由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過度的時期,同時也是華夏民族初步融合凝聚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