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當然是任何的製度基本上都沒有能夠改變當時的國家麵貌。
於是這些熱血的國民又打起了思想的主意,認為華夏人之所以比不上外國人,都是因為自己的思想比不上人家,於是當時就開始了打倒孔家店的活動。
但是這顯然也是不對的。
但是對於民國的時候人來說,任何可能有讓國家變得再一次強大的機會都是值得嚐試的,那個時候的人是可敬的,但是也是可悲的。
因為那個時候的人是最自卑的,華夏民族曆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個時期的人民會這麼的自卑,甚至開始全盤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語言。
於是開始了白話文運動,於是就是這樣,統治華夏文壇幾千年得文言文就這麼走進了曆史,迎來了白話文。
但是不得不說,白話文的普及確實是有利於國家的發展的,最起碼百姓能夠看懂報紙了。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建議都是那麼的合理,比如說當時很多的人甚至說自己的之所以落後是因為文字的原因。
很多當時的文人都痛罵這個傳承了幾千年得漢字,認為是漢字阻礙了華夏的發展,認為漢字實在是太難以學習了,所以導致華夏的文盲太多。
又因為漢字不是和國際上的拉丁文字一樣,所以無法在第一時間接觸到外國的先進知識,所以華夏才會落後。
所以竟然有人開始主張廢除漢字,而且不是一兩個人建議,而是一大堆人都建議,其中不乏一些在現在看來都是一些牛人的人物。
比如書魯迅曾經就說過,漢字不滅,華夏必忘!
很難想象這種話是從一代大文豪魯迅最裏麵說出來的,但是魯迅就是實實在在的說了。
這也是的當初的那個時代的人的局限性,這些人始終是深處在那個時代當中,即便是像是魯迅這樣的明白人都如此的悲觀。
跟何況是一些普通民眾,所以當初的華夏到處都洋溢著逆向民族主義,認為外國的都是好的,國內的都是不好的,在賣的商品上麵隻要是加兩個英文,就能多賣兩毛錢。
其實這種現象即便是到了現在也會有人這麼認為,外國的東西就是好的,而國內的東西就是差的,當然這種人越來越少了。
實際上現代的人,任何一個人都知道,那些民國的時候大家爭論的那些東西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因為現在華夏沒有使用拉丁文字,不是一樣的崛起了?
這就足以說明當時的人是多麼的悲觀,索性當時華夏出現了一個偉人,這個偉人帶領所有的華夏人民站了起來。
當然也有繼續願意跪著的,不客氣的說那些退到台灣的人都是這樣的人。
不管他們是願意的還是不願意的,都是這樣的,因為他們仍然在美國的腳下搖尾乞憐,即便是做人家的狗,都不願意堂堂正正的做人。
他們脊梁已經斷了,或許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會有人反抗,但是到了現在那些東西都已經全部融入到他們生活這之中了,他們甚至不認為自己是一條狗了,而是認為自己也是一個人,但是脖子裏麵的繩子卻還清楚的告訴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條狗。
這種說法實在是有些過激,但是秦昊也想不到什麼比較好的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