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行舟經過這一番分析,認為老秀才若真同屬觀音會,則地位也應在水月觀音之上!
隻見他手中那一對鐵尺,指東打西,橫敲豎點,招式樸實無華,卻能左右逢源,看似雜亂無章,卻又行雲流水,每一尺擊出,都將快準狠三字體現的淋漓盡致,利落、幹脆而有效!
而對於籠蓋全身的刀光鞭影,老秀才往往一個極普通的側步或者卸肩,就能將其化於無形,盡顯一代宗師的氣質與風範!
他的雙尺總是能後發先至,逼得那些刀手,刀出一半便要收回自保。
而郝一通的“十丈龍”,便像是被老秀才找準了七寸的大蛇,非但不能牽製人家,反而被那對鐵尺追殺得東躲西藏!
因為,但凡郝一通的長鞭與鐵尺相擊,就會發出一聲爆響,之後“十丈龍”便如遭雷擊般癱軟,而郝一通也是身形急退,手臂顫抖,幾乎握鞭不住,緊急調息後才能再次舞鞭上前!
看來是那老秀才以遠高於郝一通的內力為之!
馬行舟看得心驚,因為他聽說郝一通不僅內力深厚,更且控製精準,才舞得溜那“十丈龍”,而現在看來,這老秀才的內力不知勝他多少倍!
麵對老秀才的鐵尺,郝一通尚且如此,他手下那些人就更別提了,隻要手中鋼刀被鐵尺敲上或點到,身形就立即被帶的東倒西歪,有如風中飄零的樹葉,能勉強攥住刀不丟,已是十分難能可貴了!
而且,這還是在那老秀才手下留情的狀況下。
從場麵上看,馬行舟明顯感覺到老秀才未盡全力,明明能一招得手就勢拿下的機會,他卻總是中途收手,是隻求自保不求有功的打法。
他同時還要兼顧書童那邊的狀況,不時施以援手。
而書童那邊,就是之前所說的“一些麻煩”。
那書童顯然是二人中的弱點所在。
郝一通與他七個手下,都是久經陣仗的老手,幾個回合下來,便清楚拿下老秀才幾無可能,唯一有機會突破的,就是這小小書童。
因而在郝一通長鞭指引下,七曜狂龍陣的攻擊重點逐漸轉移到了書童身上。
他們對老秀才退而以牽製騷擾為主,卻全力攻擊小書童,實際上也同時起到了圍魏救趙的效果,使得對陣老秀才的同伴壓力大減。
說書童是弱點,倒不是因為他功夫真的很差勁。
雖然與老秀才相比,他的武功顯然差距甚遠,但客觀講,其實他的功夫也並不弱,這一點當日在一線峽上,馬舵主已有所領教。
那雙刀在書童手中分進合擊、相生相應,刀法精妙、招式淩厲,而且別看他身材單薄瘦小,氣力卻是很足,在與這些力士的正麵對抗中絲毫不落下風!
坦白講,郝一通七個手下中拎出三四個來打他一個,也不是他的對手!
不過,對方畢竟是以刀陣來攻,相互配合之下,威力豈止數倍於幾人的合力?他應付起來自是十分吃力。
而且,不知這書童是缺少對付這種陣式的實戰經驗,還是尤為在意郝一通其人,他總是一有機會就去絞郝一通的“十丈龍”,甚至多次想穿過刀網直取郝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