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的狗頭撲了個空。
不曾想青衣大將軍的遁術竟如此迅疾、
後方,日美吉的追兵拍馬趕到。
刺耳的喊殺聲若浪濤般滾滾席來。
“不可戀戰,即可退入神龍山!”張桂芳低喝。
季康頷首,他收攏殘兵,隨著張桂芳,快速朝神龍山山口奔去。
……
……
“大王,這是前方最新戰報。”青龍關,總兵府內,黃忠賢將一卷竹簡,雙手奉上。
帝辛接過,攤開之後,粗略的掃了一眼,一目十行。
隨即,就見帝辛眉頭微蹙,輕喃道,“洪錦、張桂芳遇到麻煩了……”
黃忠賢瞥了帝辛一眼,沉默不語。
略微沉吟,帝辛輕喝道,“速招令衝。”
“是。”左右應諾,前去傳旨。
不一會兒,令衝邁著碎步,入了大殿。
“奴才參見大王。”
“早些時候,寡人讓你收集關於金牛道的情報,可整理好?”帝辛問道。
令衝答道,“自大王吩咐下來,奴才就夜以繼日的進行收集和整理,現在奴才已經對金牛道的地形、路線、敵軍分布情況,已經有了詳細的結果,請大王過目。”
說著,令衝從儲物袋裏取出一份竹簡,遞交了上去。
“你已經知道洪錦、張桂芳,在前方吃了敗仗?”帝辛一邊閱覽,一邊問道。
令衝頷首,“是,故而奴才知道,大王是打算另辟戰場了。”
對於令衝能揣摩到他的心思,帝辛並沒有感到意外。
他執掌繡衣門多年,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前方失利的消息,他必定是第一批知曉的人。
竹簡很大,鋪展開來,足有兩米長。
上麵詳細的描繪了金牛道的地形、通往路線、敵軍分布等。
“金牛道,劍閣!”帝辛眸光一閃,手指在竹簡某一處,重重地戳了幾下。
劍閣,自蜀道入西南必經之路。
劍閣地勢險要,東西橫亙,七十二峰綿延起伏,形若利劍,直插雲霄,穿行南北的大劍溪將其攔腰斬斷,致此絕崖相對,昂首一線天。
古羌人又在劍閣南端隘口處,以兩崖相嵌置關,其形如門,稱劍門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大夏時期,古羌人叛亂,夏王派三路大軍壓境,一路在治渠山失利,被治渠山內部的迷霧阻礙,數萬大軍铩羽而歸。
另一路,則在劍門關連攻七日都未能攻克,反而自身損失慘重,不得不後撤。
最後一路自然不敢孤軍深入,隻能作罷,灰溜溜的班師回朝。
“這劍門關自建成以來,鮮有被攻克,唯一的一次,還是太祖親征西南時,途徑金牛道,劍門關守軍懼於太祖神威,不戰而降,自此我朝廷大軍經由劍門關入西南,與青龍關呈兩麵合圍之勢,擠壓著羌族的生活空間,羌人不得已出山歸附……”令衝講解。
“若拿下劍門關,則可以和青龍關形成互為犄角之勢,壓縮羌氐人的生活空間,將他們逼迫到貧寒之地去,不出三五年,他們內部必定生亂。”帝辛沉聲。
但他也知道,想要攻下劍門關何其艱難。
那裏道路崎嶇,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縱然百萬大軍晝夜不停地圍攻,也難以攻下。
“不過,如今羌氐聯軍的主力,俱都在神龍山附近,劍門關兵力必然空虛。”帝辛背著手,在殿內來回踱步。
“但爾瑪不可小覷,他不會忽略劍門關這麼重要的一點……”
一時間,帝辛也拿捏不了主意。
“速招眾大臣入殿議事。”帝辛低喝。
……
……
“大王,臣以為,劍門關固然地勢險要,但如今羌氐聯軍的主力,都在神龍山附近,他們滿打滿算,控弦之士也就五六十萬,這還是全民皆兵,老弱婦孺都武裝起來的前提下。眼前的敵軍雖號稱有五十萬之眾,但實則不過三十七萬左右。他們又得留至少五萬兵馬,護佑王庭和後方,而蜀道並非金牛道一條,雖劍門關險要,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兵力,都留在劍門關裏,必得分出一部分兵力,駐守其他的蜀道,如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堂光道等。這樣的話,粗略估計,劍門關內的守軍,也就三到五萬左右。”尤渾沉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