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畿侯忠勇,但也不乏狡詐棄義之徒。
比如黃飛虎、比如芮吉、比如鄧昆,比如晁田、比如徐蓋……
他們蒙祖上蔭蔽,一出生就注定是封侯拜相之人。
卻不思為國盡忠,報答王上隆恩,反而臨陣怯戰,轉投商軍。
誠然,王畿侯內,也大奸大惡之徒,也有忠厚盡責之輩,但難保他們下一代,下下代,也像他們一樣,為國盡忠。
趁著王畿侯內部還沒有爛透,尚有一些忠厚勤懇之輩,不如快刀斬亂麻,一勞永逸的先徹底安定王畿侯階層,將所有王畿侯拉攏到新貴集團中。
很意外,最先響應的不是別人,正是黃飛虎。
他將家中所有地契盡數上交,讓相關官員核實,無比的配合。
“真是一點錯都不想讓寡人抓到啊。”得知這一消息後,帝辛暗自冷笑。
有黃飛虎牽頭,芮吉、鄧昆之流,也亦步亦趨,在二人臨走,去南疆赴任前夕,囑咐家人務必配合變法官員,不許有怨言,違者家法重責……
與變法運動一同展開的剿匪行動,自王命宣出後,便開始風風火火的蔓延到了治下各區。
新貴將領各自率兵,開始對山川大澤,進行嚴密的掃蕩。
匪患一直禁而不絕,非商軍作戰不力,實為當地小吏、大戶地主,與匪寇多有往來,甚至是暗自資助匪寇,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故而,在大軍掃蕩的同時,繡衣門也在密切留意著當地官員大戶的一舉一動。
通敵者,三族誅殺;隱瞞不報者,滿門抄斬。
舉報有功者,自然也有豐厚的獎勵。
薊縣。
對於帝辛來說,是一個很熟悉的地方。
當年他就是在薊縣生死湖內,取得的陰陽鏡。
薊縣,位於佳夢關區域,歸佳夢關直接管轄。
薊縣當地,有一座名山,名曰黃花山。
倒不是黃花山景色有多怡人。
而是在黃花山上,有一夥不知從哪裏冒出來的匪寇,於幾年前盤踞於此,聲勢頗為浩大。
薊縣曾出兵圍剿多次,卻每次都損兵折將的铩羽而歸。
不得已,薊縣縣長隻能請示佳夢關總兵,派兵剿匪。
遂,佳夢關總兵派一員將領,領八千兵馬,在薊縣兵勇配合下,入黃花山剿匪。
結果依舊大敗而歸。
後來帝辛抽調各關精銳,南下征剿蠻族,佳夢關總兵隻得暫緩對黃花山那夥匪寇的清剿,嚴防北方強敵趁機叩關。
“黃花山有四位寨主,分別是大寨主鄧忠、二寨主辛環、三寨主張節與四寨主陶榮,四人不知是從哪裏來的異人,皆都身負通天地徹的神通,昔年總兵大人麾下的楊將軍,領八千兵馬,和五百薊縣兵勇,大敗於黃花山下,可見這四位匪寇的厲害。”說話的是胡升。
十年過去了,他已經從原本的幼童,成長為了一位青年。
五年前他入伍,成為魔家四兄弟麾下的親隨,五年後,他已經升任校尉職,此番隨魔家四將征討黃花山,乃為帳下先鋒官。
剿匪令自朝歌傳來後,佳夢關現任總兵,便點魔家四兄弟為將,領兵馬三萬,會同各縣兵勇,圍剿黃花山。
這幾乎是唾手可得的戰功。
沒有人會相信,一夥強盜,能阻擋三萬商軍精銳的圍剿。
邊關軍之勇,不弱於禁軍。
三萬邊軍,可匹敵一路諸侯十萬大軍。
用來剿匪,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魔家四兄弟也知道,佳夢關總兵如此行為,其實也是在賣好。
現任總兵已經年邁,而帝辛又有提拔新貴之心,從兩大征就可看出,大批默默無聞的低賤之民,通過兩場征戰,搖身一變,成為了貴族,且皆都年輕力壯,充滿了朝氣。
佳夢關總兵覺得,最遲年底,他的調令就會下來:‘王憐憫其老邁,不忍繼續於邊關受苦,遂宣汝入朝歌右學,頤養天年。’
現任總兵一走,下任總兵人選,毫無疑問,將會在魔家四兄弟內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