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開始範讀課文,口頭上給幾個生字正音釋義,並板書在黑板的左側。
接著讓學生齊聲朗讀了兩遍,提醒他們注意節奏,字正腔圓。要求他們在朗讀中大致明白意思,體會作者感情。齊讀結束後,她馬上叫一個女生站起來單獨朗讀。因為這篇文章是自讀課,篇幅短小,就可以訓練下朗讀能力,柳蒙覺得學語文誦讀和誦讀是非常重要的。讀熟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懂了,她要讓學生試驗古人提倡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女生讀完,柳蒙請她講下讀完後的感覺。告訴她什麼感覺都可以講,什麼主旨啦,寫作手法啦,結構啦,哪些句子她喜歡啦等等,時間控製在四分鍾之內。
那女生很緊張,講話有些疙疤,總要說些“嗯,這個”之類的廢話。“嗯,我覺得作者用病梅來比喻被摧殘的人才。這個,梅花本來天然長那個樣子,文人畫士卻把它們弄成它們喜歡的樣子。嗯,這個就是束縛和摧殘。嗯,嗯嗯-----我最喜歡“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qī)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呃,呃,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柳蒙皺了皺眉,說:“如果你今天麵對的是一群拿著話筒扛著攝像機的記者,猜猜他們有什麼反應?”台下的學生聽她這麼一說,也露出嚴肅的神色。柳蒙強調說言談舉止是人精神和思想的外在反映,如果講話不幹脆利落,廢話和語氣詞多,就會破壞語言整體的流暢感。像斷裂的橋梁,塌方的隧道,錯位的鐵軌。會說話是一門藝術,需要平時有意識地進行訓練。”
接著她又問有沒有起來述說感覺的,自願的就舉手。遲疑了三秒鍾,有幾個男生舉起手。這讓柳蒙很高興,他們高高揚起的手臂在她眼裏就是武士練功夫的木樁充滿豪氣。畢竟是國重,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悟性都比普通中學的學生高,老師講起課來更有熱情和興趣。
她點選了一個坐在窗邊的、戴眼睛的斯文男生回答,他說:“關於這篇文章我有三點體會:首先是主旨。作者以文人學士束縛梅花摧殘梅花為喻,揭露了舊社會桎梏人才的惡行;其次,用病梅談人才的利用問題,是比喻的手法;最後,作者還提出了改變這種情況的辦法。”
看得出來,那男生說話前在肚裏打了草稿,並在說話中也在暗暗調整語序和詞彙,不該有的語氣詞沒了,層次清楚,比先前那個女生發言好得多。
柳蒙微微笑了笑,說:“你們平時說話如果都能這麼注意,以後說話就很謹嚴了。”又不失時機地帶頭鼓掌,霎時教室掌聲一片。為什麼人類喜歡用鼓掌來表達歡迎、同意、尊敬和讚美的感情?不會是從大猩猩那裏繼承來的吧?這個疑問突然從她頭腦中冒出來,象電閃一般,刹那間又消失了。
到此為止,時間差不多過去了10分鍾,接下來柳蒙就口頭翻譯了全文,並講解了虛詞“之”和“以……為”的用法,然後讓學生思考三個問題:梅的病態及象征意義;導致梅變成病態的手段;療梅的決心。
這樣下來,學生對整篇文章的內容和層次就梳理明白了。這些都由學生用課文的原句原詞集體回答。集體回答可以節約時間,又聲勢浩蕩。
這個部分大約用了二十分鍾。這期間她為了讓學生保持興趣,故意說“作者買了三百盆梅花,哇塞,好有錢,還是個花癡。”學生就笑著糾正說三百盆是誇張的說法,說明病梅太多了。又從“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這句排比句談到電視台裏一些社論,讓學生思考排比用得過多是否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