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章 於文龍(1 / 2)

可憐的於文龍,四歲喪父時,長姐不過七歲。

父親“五七”忌日那天,二十七歲的寡母又為他添了一個黑黑瘦瘦的小弟弟。

從那刻起,這個四口之家就過上了更加“食不果腹”的日子。

懦弱的父親死於“中風”。他一倒下就失了聲。

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裏,身懷六甲的母親就將家裏的田地、她名下的嫁妝陸續變賣一空,換來了一包包帶著全家希望的味道怪異的中草藥。

母親虔誠地祈禱著,把一碗又一碗濃鬱的黑色湯藥汁兒,一點兒,一點兒地灌進了父親微微顫抖的嘴巴。

然而,苦口的“良藥”亦沒能“扭轉乾坤”、創造“奇跡”:病人的身體日漸羸弱,最終也沒能如全家所願好轉起來……

冷酷的死神毫不留情地奪走了這個本屬“幸福”之家的“頂梁柱兒”。

絕望至極的母親——於傅氏望著空蕩蕩的老屋,百般無奈。不得不含淚將嗷嗷待哺的幼子“出嗣”,給了她鞋匠鋪的二堂哥,自己打算帶著長女“胥”與長子“男”出門“討”生活。

於傅氏幹練的二堂嫂——於陳氏,過門五年未“開懷兒”①,年近三十膝下猶空。

如今天降“嗣子”,於陳氏頓覺喜出望外。她立馬就糴了八斤黃燦燦的小米兒送來,親自動手,幫月子裏的弟妹細細地熬了,讓剛產子的她補補身子,好奶孩子。二人當麵講好:嗣子“留”出了滿月兒再抱走 。

在她善良的二堂嫂“今天倆雞蛋兒,明天一高粱餅兒”的接濟下,於文龍那可憐的母親總算“順利”地出了“月子”……

她二堂嫂依約抱走了“留”,同時一步三歎地領走了黃黃瘦瘦的“胥”——幫她照看孩子。

轉眼間,滿滿登登的土炕上隻剩下了文龍母子二人麵麵相覷。

望著長子受傷小鹿般惶恐的眼神兒,於傅氏強打起一點兒精神,顫巍巍地挎上裝有碗筷兒的竹籃子,強忍傷心鎖上了油漆斑駁的榆木門。

曾經衣食無憂、大家出身的她,一手牽長子,一手拖要飯棍兒,頭也不回,毅然走上了出村的黃土路。

誰也沒想到,在討飯為生的這條苦難小路兒上,母子二人一走就是七年……

討飯的日子不好過。母親放下自尊,堆起笑臉兒,挨門挨戶地哀告:“大爺大娘,嬸子兄弟,行行好,給孩子口吃的吧……”

母子二人風裏來雨裏去,要到什麼吃什麼,啥也要不到的時候就抓青蛙,捕螞蚱,找野菜,剝榆樹皮,挖茅草根……逮到什麼吃什麼。

猶記一個寒風呼嘯的午後,善心的施舍人給了他母子一缽兒溫熱的地瓜麵湯。母親用筷子壁出七根麵條頭兒喂給文龍,饑腸轆轆的孩子吃了這輩子都忘不了的一頓好麵湯。以至於多年後的夢裏,他還靠在那家人避風的影壁牆前,曬著暖暖的冬日,滋滋有味地吃著麵條頭兒,喝著熱麵湯呢!

寒來暑往,靠著好心人的“施舍”,飄萍一樣的母子二人總算艱難地“活”了下來。

五十年代初,新中國成立後,於文龍一家三口憑著“貧農”的大好成分在土改中分到了九畝上等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