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章 過年了(1 / 2)

鞭炮聲中,迎來了蔡曉兒在婆家過的第一個新年。娘家離此雖不過百裏,風俗卻大有不同。

這一年臘月是小盡:二十九過年。

一大早,於傅氏就帶著蔡曉兒撈“隔年飯”①,做供品。供奉食物以表心意,是人們普遍采用的祭祖儀式。

供品有五個碗兒、五個碟兒、五個大餑餑、一大方年糕。小餑餑兒、小麵元寶兒、小麵魚兒若幹,大蔥三棵。供奉祭品的碗、碟都要花色統一的。

五個碗裏的祭品分別是:“隔年飯”、豬肝、煎豆腐、攤蛋餅、燒豬肉。

“隔年飯”就是撈的半生的小黃米幹飯,培得滿滿一小碗兒,等它似幹非幹時,扣到做供品的碗裏,鑲上一圈大紅棗,頂兒上再插一棵飽吸水分的枝盛兒的綠菠菜,就成了。

其他幾個碗都盛滿白菜絲,把豬肝、煎豆腐、攤蛋餅、燒豬肉整得薄薄的,覆蓋在白菜絲上麵,正頂上再分別插一棵菠菜,也就完成了。

五個碟裏呢,分別盛放:蘋果、梨、橘子、柿餅子、小蜜棗兒。水果品字形裝碟兒,點心擺得好看一點兒就行。

午飯後,於傅氏婆媳開始準備素餡兒,包年夜餃子。

文龍則請出一幅繪有先祖圖像的大卷軸,遺像下麵密布細線格子,小格子裏工筆填著已作古的祖宗們的名諱,這幅既有“先尊”圖像,又帶家譜的巨畫,俗稱“軸子”。

“軸子”上照例大書一副訓導後輩子孫的對聯。右聯:忠孝持家遠;左聯:詩書處世長。橫批:忠厚傳家。

文龍小心抖掉夾在軸子裏的碎祭香,將其高高懸掛在“祭桌”後麵兒的牆壁上。

於家的祭桌兒早就變賣了,家裏隻剩下兩張桌子,一張是母親的“陪嫁”——八仙桌,此桌所擔責任重大,來客兒的時候,是餐桌;過年的時候,是祭桌。另一張是吃飯的炕桌兒,它的用途更多樣化。比如此刻,它就是擺放在“天地”裏的供桌兒。

文龍在“軸子”前的祭桌上擺好三趟兒供品:

最裏邊兒,一字兒排開五個飯菜碗兒,配五雙筷子。

中間一行五個水果點心碟兒。

最前麵,左邊,品字摞起五個大餑餑;右邊,一大方載著大棗的年糕。餑餑與年糕中間,放置一個裝滿細沙的大香爐。香爐兩邊各安一個燭台,上插甘蔗粗細兒的蠟燭。

另外,祭桌上還要放上把斧頭——“祈福”;邊兒上插根兒新折的,隱隱透出暗紅色的桃枝兒——用來“辟邪”。

“天地”裏的供桌上要壘五個小餑餑兒,安一個小香爐兒。

按說,祭桌兒準備好就該貼春聯、“過門箋兒”②、年畫兒、窗花兒了。

可今年文龍和蔡曉兒新婚,門聯兒、年畫兒、窗花兒早早兒地就糊好了,無需更換。文龍今天隻需粘上過門箋兒就可以了。

因此,他的工作比之往年輕鬆了許多。

下午三點,文龍嘴裏念叨著:“左紅右綠黃中央,粉紅藍紫襯兩旁”。在大門口的門楣上貼上 “連、年、慶、有、餘”五個不同顏色兒的過門箋兒。

而後,拿出兩刀燒紙兒,整齊放在凳子上,用印冥錢的紙鑿子在上麵認真敲打了,十幾張一疊兒分開,對折後“花”成180°扇形,摞好備用。

快黑天兒的時候,他又拿上三炷香和半“刀”花好的燒紙,用小白瓷“燎酒壺兒”裝了一壺清水,會同族中老少爺們去後塋祭拜——“接年”。也就是恭請先祖們“回家”過年。

晚飯是不吃的。

婆婆拿出三個小笸籮兒,一個裝滿烘好的“長生果兒”③;一個盛上炒香的葵花籽兒;一個放上些許糖塊兒、柿餅兒和杏仁兒,白瓷大碗兒倒上開水。

婆婆笑咪咪地說:“曉兒,吃個柿餅兒,事事如意!”

文龍捧一捧花生給於傅氏,恭敬地說:“娘,你多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又捏幾個杏仁兒給媳婦兒:“曉兒,吃杏仁兒,年年都是幸福人兒。”

蔡曉兒抓起一把葵花籽兒問婆婆:“娘——,吃這個有什麼講究?”

於傅氏遞給兒媳一塊兒糖,笑道:“這孩子,葵花籽吃起來香噴噴的,再漱上一塊糖,就是‘日子過起來又香又甜’哪!”

“嗬嗬嗬……!”

“哈哈哈……!”

“哈哈……!”

一家三口兒坐在炕頭兒,吃吃喝喝兒,其樂融融地說笑著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