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橋搭建在舊木橋旁邊,呈東西走向,橫跨在柳溝河上。
橋長39.6米,寬3米,高2.25米,共有23個石墩,22個方孔涵洞。
整座橋全部用花崗岩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
所用229塊長方體條石,一共有五種不同尺寸:
66 塊橋麵石板,全部長1.8米,寬0.7米,厚0.35米。
橋麵鑲邊石條44根,長是1.8米,寬0.36米,厚0.35米。
46根橋麵和橋底的橫梁,長3.4米,寬0.5米,厚0.35米。
橋墩石塊,長0.5米、寬0.5米、厚0.7米,共46塊。
橋基石條,長3.4米、寬1.5米、厚1.5米,共27塊。
鋪橋的壯丁們,先在夯得鐵硬的底槽上鋪設橋基。
橋基所用石條單重約20噸,大小相同,整座橋底全部用它密密排布。
然後,再在橋基上均勻鋪放上23根底梁。
底梁兩頭各進0.4米,分別安一個石墩。
最後,再在石墩之上,鋪架橋麵石板和鑲邊石條。
石基、石墩、石梁、石麵相互壘砌承托,碎鐵片找平,水泥灌縫。
僅僅用了兩個月,這座孔距勻稱的簡易平板石橋就順利竣工了。
群眾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
這座長約40米,寬3米的石板平橋,僅憑淳樸村民的雙手,一未經專家設計:二無專業人士指導,就能迅速搭建成功並投入使用,對村民們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四清橋極其樸素,橋麵之上沒有古樸美觀的雕刻護欄,橋麵之下沒有“長虹臥波”的弧形孔洞,橋頭更沒蹲坐獅子、大象等等的精美鎮橋獸。
然而正是其貌不揚的它,在不久的將來,即連番經受住了洪水的嚴酷考驗。
……
半年後,天降暴雨,連日不息。
大水從上遊洶湧而至。柳溝河的水位迅速上漲,很快漫過了新建的平板石橋。
受村裏財力所限,修橋時沒有新添一丁點兒的石料,經過村民們的精確計算,橋成時,唯餘一塊不規則的大石頭。
“量石而建”的新橋僅高2米,橋麵比河堤矮了一大截子,不得不接受被淹沒的命運。
南北方向上有小道兒消息傳過來,柳溝河上遊和下遊都有部分村橋被衝垮了。
東酉家村的群眾擔憂不已,他們時刻關注著滔滔不息的河水,心係大壩、河橋,日夜輪值,人人都在心底嘶喊著同一句話:“柳溝河崖、四清橋,你們可千萬要挺住呀!”
村民血汗堆就的大壩,曆經風雨,早就經驗老道,波瀾不驚。它絲毫不受外界幹擾,挺直腰杆屹立在河兩側,默然守護著兩岸百姓的安全。
這座新鋪的石橋,也仿佛聽懂了群眾心底的呼聲,在半米多的深水下,與憤怒的洪水死死的較著勁。
暴漲的大水,對它發起了好幾天的持續衝擊,但它卻紋絲兒未動,無“一石”撤退,足以證明其“石隊”的強大凝聚力了。
四清橋正在用實際行動告訴村民:“放心吧!我很堅固!”
……
幾日後,奪橋無望的大水舉起了白旗,趁著夜色遮掩,偃旗息鼓,悄悄退兵了。
“大壩安然無恙!新砌的石橋也安然無恙!”
村民們的歡呼聲震天動地地響起來了!
……
十幾年後,大約是1999年的夏天吧,瓢潑大雨不期而至。同樣的情節又重新上演了一次。
那時,蔡曉已經從“知青農場”退休,隨丈夫落葉歸根,又回到了她當年下鄉的這個地方。
大雨緩緩急急,連續下了四天了。蓄水迅速漫過了柳溝河上遊水庫的警戒線,水庫管理員接到指令開閘泄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