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天——信!”一大早兒,於世富就來到知青點兒,高高舉起的右手揮著一封信,貼在籬笆牆外高喊……
“哎——來了!來了!”正捧著水洗臉的張長天顧不上拿毛巾擦幹濕漉漉的臉,甩打著兩手兒跑出了屋,三兩步就竄到了籬笆牆前。
於世富將信塞過籬笆,打探道:“又是誰寄來的?恁的信可真多!”
張長天把兩手的水漬在身上胡亂蹭了幾蹭,急忙接過信來。
“謝謝!謝謝!”他滿嘴道謝地避過於世富的盤問,含含糊糊地回答道,“嗯——家裏來的,我的信——確實是不少。又麻煩你了!”
於世富對張長天籠統的回答不甚滿意,追問道:“麻煩啥?家裏誰來的?字寫得可真俊!”
張長天對小夥子的“窮追猛打”略感不適,又不好對“辛勤”送信的“好心人”表示不滿。隻好勉強地笑著回答:“嗯——同學寄來的!”
於世富雙手摸向倆褲兜,從兜裏拎出一對兒大青蘿卜,從籬笆間隙裏推給張長天:“給!俺娘從老濰縣區親戚家弄的‘蘿卜種兒’,第一年種。俺吃著還行,那甜勁兒——都‘趕上’① 萊陽梨了!”
張長天接過兩個尚沾著新鮮泥土的“濰坊青蘿卜”,打眼看去,這遐邇聞名的蘿卜,色澤青翠欲滴,水水嫩嫩的……
隻看了兩三眼,就不覺口舌生津,恨不得馬上咬一口兒解解饞。
他不由自主地咽了一口唾沫兒,真誠地說:“世富,謝謝了!這些天老是拿你的,吃你的。搞得我們是——‘手也短了,嘴也短了’……”
“哈哈……”若不是隔著籬笆牆,於世富肯定會親熱地擂“心目中的妹夫”一老拳。
受眼前條件所限,他隻得“退而求其次”,痛快地說:“咱兄弟倆兒,誰跟誰?你再這樣兒說,可就是外道②了!好了,不拉③了,玉蘭還等俺回家——一塊兒吃早飯呢!”
張長天隔著籬笆,目送於世富離去……
一回頭兒,就看到蔡曉雙臂環抱,正站在高高的柳溝河崖上,若有所思地遙望著自己所在的地方。
他趕緊揚揚手裏的倆青蘿卜,高興地喊:“蔡曉!快回來——吃飯了——”話未畢,人就匆匆跑回屋裏去了……
蘿卜,在我國的種植曆史,可謂悠久了。
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說:“蘿卜乃蔬中最有益者”。生食有開胃健脾、清熱解毒、理氣降濁等功效。
如若飯後腹脹,生食之,能及時嗝氣,頓感舒適;如若滯食不消,可將蘿卜切片與山楂服用;冬季感冒,可邊吃蘿卜邊喝熱茶,療效甚佳。
而譽有“小人參”之稱的濰坊青蘿卜,其種植曆史,距今也有三百多年了……
有文獻資料記載:
《醫療本草》曾專文介紹“濰縣蘿卜”,說它有“利五髒、消痰止咳、治肺吐血、溫中順氣”等功效。
而現代科學也證明:蘿卜含有能誘導人體自身產生幹擾素的多種微量元素,可增強機體免疫力,並能抑製癌細胞的生長,對防癌、抗癌有重要意義。
蘿卜中的維生素B和鉀、鎂等礦物質,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體內廢物的排出……
終於說到了名揚大江南北的“濰縣蘿卜”,它呢——每百克含糖3.5克、澱粉酶280單位、大量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鹽類,素有“水果蘿卜”、“維他命蘿卜”之稱。
換言之,“濰縣青蘿卜”,自大清朝以來,就是濰坊人民的驕傲!有此板橋詩為證——
“東北人參萊陽梨,不及濰縣蘿卜皮。今日厚禮奉欽差,能去魔道兼順氣。”
史載:“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濰坊任知縣時,“近水樓台”,“大快朵頤”了濰縣的青蘿卜——“小綠腰兒”④。
鄭知縣酣暢品食,頻頻點頭;“回甘”之時,意猶未盡……
遂揮毫潑墨,在史書上留下了“讚濰縣蘿卜”的著名詩篇……
解放以後,不管是“煙台蘋果”,還是“萊陽梨”……皆名聲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