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龍處理牆皮的日子裏,來了不少的參觀者,一開始是王愛雲夫婦,晚間又來了“老婆張”。
第二天早餐時,借了“老婆張”的“老婆”嘴在最大的員工聚集地——夥房一吆喝,得!這下兒,農場的人沒有不知道的了!
早飯後,趙場長與大老潘兩個農場的大“Boss”也聯袂而來。你說他倆,來就來吧,來了還不知道走了。一直在邊上問東問西的,後來,看得興起,倆人竟然也挽巴挽巴衣袖下了手。
最高領導都“造訪”於文龍夫婦家了,別人能不好奇嗎?
於是,後邊的幾日,他們的兩間小屋裏人來人往,“川流不息”。聽了於文龍完美的工序“講解”,忍不住要動手一試的,更是大有人在!一來二去的,禦用“小工”——蔡曉和好“脫崗”“串崗”的“打雜”——喚弟,就被“喧賓奪主”的訪客們擠出了他們家的小型“建築隊”!
蔡曉被迫“改行”做了最美“招待”,不停地給來“客”端茶倒水。(好在農場的大夥房無償供應員工開水,否則可也夠蔡曉忙活的了。)
喚弟呢?她就像脫了樊籠的小鳥,歡呼著就衝出去了!至於去了哪,悠人年過不惑,腿腳跟不上,隻好歎著氣返回,無可奈何地等她“興盡而返”時,再自行交代了……
咱且說文龍這兒。不過兩間屋子的活兒,“呼啦”來了這麼些“幫工”的,文龍的速度立馬提上去了。在等待幾個牆麵“潤水”的工序裏,他又去前院推了幾車磚,在“西間”屋裏貼著兩間屋的“壁子牆”砌了一口灶。
為什麼把灶砌在“西間”,而不是東間呢?
這自然也是蔡曉的主意。
來的第一天,喚弟就滿頭大汗地給她彙報了:他們一家挑選的房屋,從西邊數是第29和30間,從東邊數是第13和14間。當時因為後麵的一溜42間房是統一搭建的,從外觀上看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喚弟怕走錯了門,還特意在兩間屋外牆的中間部位,用碎紅磚別別扭扭地描上了三個字:“喚弟家”。
心思靈巧的蔡曉想起技術員柳清揚的話——用不了一年,他們就可以分到三間房了。
蔡曉暗自盤算:也就是說以後每三戶就要挪出一戶,自家左邊一共是28間,三間一戶,占去27間,剛好給咱家餘下一間。
到時候,自家西邊的那戶搬走了,他們砌灶的這間正好做廚房。
那時,他們隻需在廚房的西牆上開一個門,再對應著東麵的灶,砌上一口西灶,最西間的屋裏也盤上一鋪“回籠炕”①。
合目一想:北風呼嘯,大雪飄飄的冬天,她就可以閉緊房門,把兩鋪炕都唔得熱熱乎乎的……那時節,他們三口家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窩在火炕上,度過清閑的“冬三月”了!
文龍馬不停蹄地勞作著,先是“淋石灰”②、“搓脊坯”③,又是“和”製各種比例的砼,一遍一遍地抹牆皮。四天的時間裏,不僅用借來的石灰膏(抹牆的石灰膏先借用了場裏雇來的建築隊已經早沉澱好了的。事先講好了的,用完後再給他們“補”上。)美化了牆皮,還砌了一口灶,支了一鋪炕的框架。(因為現搓的“脊坯”未幹,所以炕一時還不能“完工”。)前麵這些活兒都簡單得很,隻是原來的建屋設計裏沒有預留“煙道”,文龍需鑿開“壁子牆”重新補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