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之戀》下鄉卷第29章中提到了“二桃殺三士”,該故事的初始締造者就是齊相晏嬰。
晏嬰在後世人們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不過,晏嬰崇高的形象主要歸功於《晏子春秋》。
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說:“吾讀……《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但在篇末又說:“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
看官想,能讓司馬遷如此崇拜的人,豈能是一介凡夫俗子?
晏嬰繼父任為卿(執政的高級長官)時,已是齊靈公末年。
當時的齊國早已不是管仲為相時的齊桓公時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國勢日漸衰微。
偏偏這齊靈公又昏庸怪僻,懦弱無能,還窮兵黷武,屢犯魯境,弄得國弱兵疲,百姓怨聲載道。
盡管晏嬰屢進忠言,卻很少被齊靈公采納。
周靈王十七年十月,晉國率兵攻打齊國。齊靈公在平陰與其相抗,結果兵敗逃亡,第二年就死了。
齊靈公死後,齊莊公繼位。
這齊莊公也是個昏君,他隻知崇尚勇力,而不顧道義。他在國內設置了“勇士”爵位,還重用殖綽、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勵人們的尚武精神。
這樣一來,就使得一些流氓無賴、地痞惡霸在朝廷內外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弄得家家關門,人人自危。
身為相國的晏嬰眼看著齊國風氣日下,憂心忡忡,曾經多次勸諫,然而齊莊公就是充耳不聞。他見齊莊公不是一個從諫如流的人,便輾轉反側,心急如焚。
其實,齊莊公即位後首先考慮的,就是怎樣對外用兵,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對晏嬰的勸導,不但不聽,反而漸生嫌煩之意。
周靈王二十年,齊莊公不聽晏嬰勸阻,執意收留了晉國的下卿欒盈,還暗中將欒盈及其黨徒送入曲沃組織叛亂,並且乘機攻打晉國。
其後不久,齊莊公又置晏嬰的勸諫於不顧,仍然一意孤行,興兵伐魯,終於激怒了晉國。
晏嬰無奈,隻好將家中貴重物品上充國庫,其餘盡散周圍百姓,攜帶妻兒老小到東海之濱的一個小村,一邊打魚和耕田以維持生活,一邊密切關注著事態的變化。
周靈王二十四年五月,當晉國聯合眾諸侯意欲大舉伐齊的時候,齊國朝野上下驚慌萬狀。
恰在此時,齊莊公和大貴族的夫人棠薑私通之事,被崔杼知道了。於是,崔杼決定乘機殺死齊莊公以向晉國解說。
這天,齊莊公大擺酒席,招待前來進貢的莒國國君黎比公,下令群臣前來坐陪。
崔杼稱病未去。齊莊公不但未加責怪,反而暗自歡喜:我又可以借機會見棠薑了。
席罷人散,齊莊公以探病為由去崔杼家與棠薑私會,旋即被預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士射死了。
聽說齊莊公被崔杼所殺,晏嬰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著隨從前往齊都去吊唁齊莊公。
晏嬰來到崔杼家門前,他身邊的下人擔心地問他:“您將為國君殉而葬嗎?”
晏嬰說:“難道是我一個人的國君,我應該為他而死?”
隨從又說:“那麼我們何不逃跑呢?”
晏嬰說:“難道國君的死是我的罪過,我要逃跑?”
“那麼我們還是回去吧?”
晏嬰說:“國君都死了,我回到哪裏去呢?作為萬民之主,難道隻是為了利用他的地位來高跨於百姓之上?應當主持國政,作為君主的臣下,難道隻是為了獲取俸祿?應當保衛國家!所以君主為國家而死,那麼臣下就應該為他而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臣下就應該跟他逃亡。如果君主隻是為自己的私欲而死,為個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寵愛的人,誰敢承擔責任,為他而死,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現在又能回到哪裏去呢?”
說罷,晏嬰徑自闖進崔家,脫掉帽子,捶胸頓足,不顧一切地撲在齊莊公的屍體上,號啕大哭了一場,然後起身離去。
崔杼的左右欲殺掉晏嬰,崔杼對晏嬰也早已恨之入骨,但是有所顧忌,便對身邊的人說:“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殺了他,我就會失去民心。”
殺死齊莊公後,崔杼便和另一個大貴族慶封擁立齊莊公的異母兄弟杵臼為國君,這就是齊景公。
為了鞏固權勢,樹立威信,崔杼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驅趕到太公廟上,派兵內外把守,逼迫大家歃血為盟,表示效忠於他。
稍有違迕,即被處死。已經殺了七個人,氣氛十分恐怖。
輪到晏嬰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晏嬰。
晏嬰從容舉杯,義憤填膺地對天盟誓:“我隻忠於君主和國家。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一飲而盡。
崔杼惱羞成怒,惡狠狠地用劍頂著晏嬰的胸膛,要他重新發誓。
晏嬰毫不畏懼,厲聲回答:“崔杼,你讀過《詩經》嗎?詩曰:‘莫莫葛藟,延於條枚,凱弟君子,求福不回。’(今譯作:‘葛藤一片到處長滿,蔓延纏繞樹枝樹幹。和樂平易好個君子,求福有道不邪不奸。’)不管你是用刀砍頭,還是用劍穿胸,我晏嬰決不屈服!”
崔杼怒不可遏。
這時,身邊的一個心腹悄悄地對他說:“千萬使不得!您殺莊公,是因為他無道,國人反應不大,您如果殺了晏嬰,那可就麻煩了。”
崔杼沒奈他何,咬牙切齒地看著晏嬰拂袖而去。
晏嬰登上馬車,車夫立刻快馬加鞭,趕緊離開是非之地,以防不測。
晏嬰若無其事,從容不迫地對車夫說:“安穩一點,不要失態。快了不一定就有活路,慢了也不見得就會死。鹿生長在山上,可是它命卻掌握在廚師那裏。如今,我也像鹿一樣。”
晏嬰一路平安到家,最終也沒遭到什麼迫害。
齊景公即位之初並未重用晏嬰,隻是讓他去治理東阿(山東阿城鎮)。
晏嬰一去就是三年,這期間齊景公陸續聽到了許多關於晏嬰的壞話,因此很不高興,便把晏嬰召來責問,並要罷他的官。
晏嬰趕忙謝罪:“臣已經知道自己的過錯了,請再給臣一次機會,讓我重新治理東阿,三年後臣保證讓您聽到讚譽的話。”
齊景公同意了。
三年後,齊景公果然聽到有許多人在說晏嬰的好話。
齊景公大悅,決定召見晏嬰,準備重重賞賜。
誰知晏嬰卻推辭不受,齊景公好生奇怪,細問其故。
晏嬰便把兩次治理東阿的真相說了出來。
他說:“臣三年前治理東阿,盡心竭力,秉公辦事,得罪了許多人。臣修橋築路,努力為百姓多做好事,結果遭到了那些平日裏欺壓百姓的富紳們的反對;臣判獄斷案,不畏豪強,依法辦事,又遭到了豪強劣紳的反對;臣表彰和薦舉那些節儉、勤勞、孝敬師長和友愛兄弟的人,而懲罰那些懶惰的人,那些不務正業遊手好閑之徒自然對我恨之入骨;臣處理外事,送往迎來,即使是朝廷派來的貴官,臣也一定循章辦事,決不違禮逢迎,於是又遭到了許多貴族的反對。甚至臣左右的人向我提出不合法的要求,也會遭到臣的拒絕,這自然也會引起他們的不滿。這樣一來,這些反對臣的人一齊散布我的謠言,大王聽後自然對臣不滿意。而後三年,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來說臣壞話的人,自然開始誇獎臣了。臣以為,前三年治理東阿,大王本應獎勵臣,反而要懲罰臣;後三年大王應懲罰臣,結果卻要獎勵臣,所以,臣實在不敢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