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黑土地之戀》裏的“高密”和“柳溝河”,必然要先演繹一下“拒城河”的來曆。
據說,今天的“拒城河”為明初張姓立村,其村名具有神秘色彩,在高密南鄉流傳很廣。
相傳春秋時由耿姓來此立村,今“道鄉”村北有一廟,名叫“天齊廟”。廟門前立有一石樁,石樁上拴一石馬,當地人們稱其為“神馬駒”。
有一年夏天,半夜三更時分,突然狂風大作,一片黑雲從東南上空驟然而來,接著電閃雷鳴,暴雨傾盆,道鄉周圍六道大溝水聚於此,眼看附近村莊就要遭遇洪水災害。
“哢嚓”一個響雷,“嘩啦”一道閃電。一時狗吠孩哭、人仰馬翻……
危急之時,天齊廟前的“神馬駒”為了救當地百姓,“噅——”地一聲長嘶,發起神威,將石樁生生掙斷,馬韁拖著半截石樁往北而去,路經拒城河村西,直奔渤海……
沿途用韁繩拖帶的石樁劃成一條深溝,於是洪水順溝而下,流入大海。洪水泄去,百姓們頓時轉危為安。
雨過天晴,驚魂未定的村民出門觀看,正所謂水到渠成,洪水過處竟淌出一條天然大河,因其源頭為六道溝相聚,故取名“六溝河”。
後來百姓為紀念這救命的“神馬駒”,紛紛在河邊種植柳樹,柳樹成長起來,“六溝河”也被人們叫成了現在的“柳溝河”。
並因為這馬,此村起名為“駒出河”(即現在的拒城河)。
後來,上麵選址建縣城。初選為兩處,一是現在的“高密城”,二是“駒出河”。
二選一的方法就是取土稱重量,也就是哪個地方土質重就選哪處,結果“駒出河”勝出。
於是,他們找了一個人拿著兩地土樣到上級部門處申批。不想路上送土人不慎把兩包土樣弄混了,(當然,也許是那人故意將其調包。可惜那段公案,俺不知情,故不敢枉論。)因此,上頭最後將縣城誤定為今天的“高密”了!
大失所望的“駒出河”人憤憤不平,為紀此事,就把村名“駒出河”改為“拒城河”,取“建城遭拒未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