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過了,才想起該寫點什麼……寫點什麼呢?有了,就拉一拉我與兒子小時候相處的二三事吧!後來的年輕媽媽們也可引以為戒。
1.兒子四歲了,總愛給我添亂。
一個北風凜冽的黃昏,我匆匆把上幼兒園的兒子接回家,就忙著生爐子做飯。
生起爐子,趕緊上廚房裏淘米,這米有沙,需要細淘,正挑揀淘洗呢,就聽兒子在臥室裏“吭吭吭”地劇烈咳嗽起來……
放下手裏的家什,就跑去推臥室的門,哎呀媽唻——滿屋子濃煙呀!
趕緊奪下肇事者黑手裏的小煤鍁,將他帶離出事地點。
我咳嗦著,打開窗戶,把屋子裏的煙和熱氣一起放了出去。
重新生起爐子做飯,幸虧帶煙箱的煤爐子是新買的,上火很快,還不到二十分鍾,燜米飯的香味就飄出來了……
我把白菜燉粉條從炒瓢裏倒出來,盛進菜缽子裏,順手放在飯櫥邊的低矮菜墩子上,轉身到盥洗台去衝洗油膩的炒菜鐵瓢……
一會兒功夫,就聽身後“嘭”的一聲悶響,回頭一看,菜墩子邊的兒子正一臉無辜地站在熱氣騰騰的“白菜燉粉條”裏。
我扔下鐵瓢,趕緊給一聲不吱的兒子收拾。
老天保佑!好在冬天穿著厚厚的棉褲和高筒靰鞡,孩子沒有燙傷。
隻是可惜了我急三火四做好的菜了,把兒子趕出廚房,正清理現場呢,臥室裏又發出“咚”的一聲。
我撂下掃帚和撮子就跑進臥室,好呀!半鍋子白花花的米飯扣在了地上。
“再一再二不再三”,俺生氣了,把兒子揪過來沒頭沒臉地一通訓斥……
從此以後,兒子學乖了,變成了一個“橫草不拿豎”的“小少爺”。
2.兒子五歲了,總是喜歡和我搶電腦。
今天禮拜,我剛和網友聊上癮,他又蹬蹬蹬地跑來纏磨我……
我是大人,是他老媽,怎麼可以和個孩子一般見識呢?
於是,我頗有風度地默默離開了電腦桌,直接進入兒子的房間。
打開他的奧特曼書包,找出他的四線方格作業本,拿起了他的小熊橡皮擦,把他剛剛做完的作業擦得幹幹淨淨,最後又恢複成原樣。
我不動聲色地潛回自己的臥室,底氣十足地大聲喊他:“寶貝,你的作業做完了沒?快拿來我檢查下!”
……
讀者朋友,千萬不要以為我贏了,因為從那以後,兒子再也沒有做過家庭作業。
3.兒子六歲了,學會了指使我。
一個夏日的中午,我正忙著準備午餐呢,兒子在電腦桌前玩著遊戲喊:“媽媽,來個大‘苕瓜’!”
我手裏正洗著小角瓜呢,瞅一眼“大爺”似的兒子,就擦幹一隻細長的像‘苕瓜’一樣的角瓜送給了那小子,那熊孩子正吹著電風扇熱火朝天地打怪呢,也顧不上細看,接過去就是一口:“哎呀——呸呸呸!”
我得意地笑了。
其實俺到現在也不知道生角瓜什麼味兒,不過看兒子皺著眉頭“呸呸”直吐的樣子,非常有成就感,哈哈哈……俺覺得終於占了一次上風。
可咱做夢也想不到,從此以後,兒子對我的關心照顧也疑神疑鬼起來了……就連喝稀飯也要看我下口喝了之後,他才敢張口。
俺母子的故事該結束了,可俺還沒說夠。為什麼呢?因為說到了“苕瓜”,俺就想起了前幾年看到的一個苕瓜打金牛的傳說。
容悠人轉載一下:
苕瓜打金牛的傳說
作者:聊城晚晴聯誼社高
一、東阿牛角店苕瓜打金牛的傳說
在東阿縣的牛角店鎮廣為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講得是“牛角店的由來”。
故事的流傳據說已幾千年的曆史,誰也說不清是哪朝哪代傳下來的事,據說早在宋朝時起這個故事已廣為流傳。
相傳,從前牛角店不叫牛角店,叫尹莊店。故事講的是:在尹莊店的前曹村(即現牛角店鎮的前曹村)的東邊,有一個周莊村,周莊有個大戶叫周百萬,家裏喂養著一大群牛,牛童每天都趕著牛群到村東的一條大溝(現在叫金牛溝)裏放牧。周莊村村民有種瓜的傳統,許多人家靠種瓜為生。當地人們安居樂業,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這一年,周莊村先後發生了兩件怪事。第一件事是,一天,周百萬家的牛群,在金牛溝放牧,牧童怎麼查都是一百頭,而一趕到家裏就成了九十九頭;第二件事是,老趙家的苕瓜園裏長了一棵很特別的苕瓜,這棵瓜從一出苗就長得特旺特壯,後來光這棵瓜秧子就占了半個瓜園,可就隻結了一個瓜胎。一時間,這兩件怪事被人們當作了茶餘飯後的談資。
後來,在周莊村東的官道上,從南方來了三個山西進京趕考的秀才,路過周莊,因又累又渴,便在周莊村北的周家廟歇一歇腳、喝口水,與同時在此閑玩的老農拉起了家常。期間,就提到了周莊出現的兩件怪事。南方人很感興趣,聽後便想看個究竟。
經過他們的查看(據說隻有他們才認得出金牛,一般人根本認不出來),果然,在周百萬家的牛群裏發現了一頭金牛,正是這頭金牛,白天混在牛群裏在金牛溝吃草,晚上不進周百萬家的家門(周百萬沒有福啊)。
可用什麼方法能捉住金牛呢?
三位秀才動起了腦筋,後來他們其中的一位記起了一位高人的說法,說隻有用長滿一百天、長夠一百斤的苕瓜才能降得住金牛(但這個秘密是誰也不能說的),三個人想到了人們傳說的趙家瓜園的那棵苕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