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雨橫風狂蘭泣露(一)(1 / 2)

季冬之月,青靈帝姬以身體不適為由,向皞帝請辭監管賦稅之職。

這一消息,尚未來得及在朝野引發震動,一道更加令人心驚的軍報與此同時地傳到了淩霄城:

北陸列陽的數萬大軍越過冰刃林、改行海路,由西向東,乘海船向東陸進發而來!

北陸和西陸之間,隔著一片萬年不化的冰刃林、外加封流天塹,陸地並不相通。

若走水路的話,原本是可以互通的。然而北陸居民以遊牧為生,並不懂得造船的技術,更不會萌生帶著牲畜出海的想法。而西陸的子民習慣了氣候溫暖生活富庶的日子,也斷不會起搬去北陸的念頭。因此,千百年來,西、北二陸間,一直沒有過任何的來往與交互。

然而此次列陽大軍來襲,顯然是乘船沿封流天塹而下,取道了西陸海域。顯而易見是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西陸人的扶持與幫助。

消息傳到京城,朝野震驚,百姓於街頭巷尾間議論紛紛,亦是惶恐不已。

原以為有了仙霞關這道屏障,就能將北陸蠻夷擯之於外,可誰料想,他們竟然走了水路!

那列陽人是出了名的野蠻凶殘,且又來勢洶洶、號稱士兵數目有十萬之眾,一旦開戰,久經戰火的朝炎軍隊可如何是其對手?

皞帝連夜在大殿召集群臣,商量對策。

禦史丞沐端一臉的焦慮,“唯今之計,隻能想辦法與列陽人議和方是上策!我軍幾經戰事消耗,眼下根本無力對抗列陽的十萬大軍啊!”

殿上不少朝臣點頭附和。

始襄晉上前躬身請奏道:“陛下,議和之事,臣不敢妄言。隻是如今國庫吃緊,難以同時維係兩地軍需!臣奏請撤還派往九丘的軍隊,以減輕軍資上的壓力!”

此言一出,堂上議論的聲音靜了一瞬,隨即轉為了壓低了的竊竊私語。

撤退南境軍隊,無異於宣布對九丘停戰。雖然從大局來看,這一提議無可厚非,但陛下想要滅除九丘的意願由來已久,為了此次南征又花費了極大的心力,大家心知肚明,都不敢冒然對始襄晉的話作出附議。

倒是向來很會把握皞帝心思的方山修開了口,“當日列陽突襲仙霞關,九丘國師洛珩就曾暗遣勢力、在南境各地挑釁生事,分散朝炎駐軍兵力。雖然此事一直沒有找到鐵定的證據,但九丘暗通列陽,與之沆瀣一氣、意圖傾覆東陸的野心與陰謀不言而喻!眼下列陽再次來襲,想必也是與九丘私下有所勾結,借我軍南下之機、發起攻勢。所以臣以為,始襄大人所言不無道理。九丘偏居一隅為時已久,就算暫時放棄攻打,對我朝亦無損害,然而列陽的大軍,卻是不得不防啊!”

相比起列陽的入侵,方山修更擔心慕辰手中日漸增大的兵權。如今有機會將他從領軍的帥位上拉下來,自是不遺餘力地出言分析利弊。

而更重要的一個契機,則是慕辰最有力的擁躉與同盟,青靈帝姬,於朝夕之間、突然失去了原有的特殊地位與價值!

作為章莪氏的唯一後裔,青靈掌控著啟動仙霞關屏障的青雲劍,擁有了護衛東陸的特殊職責與能力,也因此在世人和皞帝的眼中、有著舉足輕重非同一般的價值。

精於官場之道的方山修敢斷言,青靈在陛下麵前的得寵,絕對跟她的這種特殊價值有著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

然而眼下列陽人選擇放棄仙霞關、改從西海入侵,相當於間接表明了一個事實:青靈帝姬對朝炎而言,不再那麼重要了。

雖說帝姬還不至於因此就而立刻失勢,但無論是陛下從今往後的權衡決策、還是朝中各方勢力的流向與分配,都會多多少少會開始發生變化。

方山修開了口,堂上一直舉棋不定的朝臣感應到風向,也紛紛低聲附和起來。

倒是方山雷站了出來,表明與父親不同的觀點:“陛下,臣以為,兩位大人所提議之事,雖然不無道理,但或許過於武斷。臣雖並非熟悉海務之人,但曾是統領過軍隊的武將,從調兵的策略上來看,列陽若是直接將十萬大軍送上海船、發往東陸,軍需給予方麵必然是個難題。且以十萬大軍之數,所需之海船數量不下千計,西陸與北陸向來並無來往,且又與我東陸相隔甚遠,幫助列陽攻打朝炎根本得不到任何實際意義上的利益。所以臣以為,與其僅僅因為一道軍報就著急調整全國的軍力部署,不如先派人入海與列陽人會麵,弄清其來意,也順便查探其兵力的虛實,再作打算不遲。”

方山雷的一番話說得條理清晰、且又語氣平和穩重,倒顯得殿上一幫惶惶焦慮的老臣有些過於失措了。

尤其是在這緊要關頭,朝內外一片人心慌亂,臣民們皆在議論著列陽的軍隊如何強大、殺戮的手段如何狠辣殘忍,一開口便是提議和,唯有方山雷能站出來沉著地分析虛實,直指對方的薄弱點,從側麵來提升本國士氣,其實際意義、又遠遠超出了字麵上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