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對壘邯鄲 西涼鐵騎(1 / 3)

上回說到張角領兵五萬囤邯鄲,抵禦董卓,又讓崔嘉三二入太行通知白宇。

白宇也覺得應該先試試討伐軍的戰鬥力,練練巨鹿的五萬民兵,自己順便熟悉一下古代戰爭。前麵那一股討伐軍被白宇逼退了,所以到現在他對古代軍陣也沒有一個細致的認知。但張角還是很固執的要把指揮權交給白宇,這個當然不能接,自己可以安排戰術,但不能統兵。

這個時代的戰爭,士兵的氣勢很重要,張角能夠激發徒眾的勢氣,而白宇這樣的黑甲惡鬼,能夠讓對手的勢氣降到冰點!

此時討伐部隊前軍才過壺關,白宇開始給張角講,這場仗,應該這麼這麼這麼打…

這次的討伐軍,是由原討伐軍的五萬並州步兵混合四萬涼州步兵,加上一萬涼州鐵騎組成的。

董卓此時四十歲,任涼州刺使,常年與周邊遊牧民族摩擦,有一定的作戰經驗。而且由於經常與異族的遊騎交手,斥候部隊磨練的極其精銳,探索距離要比一般斥候遠一倍。所以董卓早早的就注意到了翼州的異樣,沒有平民!

這是自然的,早在兩個月前翼州西南部的百姓就都被轉移走了,現在整個西南部就隻有邯鄲和巨清防線裏有人。

董卓的斥候圍住了一些黃巾的斥候,這很無奈,整個翼州都沒幾匹馬,饑荒裏都被吃掉了。所以,黃巾的斥候是步兵。沒有馬,董卓軍甚至都沒看出這幾個人是黃巾斥候,平民衣著,沒帶黃色布巾,也就地上的長槍短弓能讓人看出這幾人不是平民。

領頭的也是機靈,見著涼州騎兵直接把武器一扔,撲在地上就投降。涼州斥候也是剛到翼州,對黃巾沒什麼仇恨,所以這幾個人居然是一點罪沒受,隻是簡單的捆了雙手,就被帶去見董卓。

董卓很快問出一股五萬人的反賊囤兵邯鄲,不由大喜,這麼點人根本就是來送軍功的啊,命大軍直接推進到邯鄲城南十裏下寨。其實這一小隊的黃巾斥候是白宇安排的,主要是怕討伐軍繞過邯鄲,直插後方根據地。讓他們知道嘴邊上就有一塊肉,這樣就能在己方希望的地點開戰。

雖然有些得意,直接拱到了城外十裏這麼近的距離。董卓的布置卻還算是中規中矩的,前軍凹型寨,五萬並州步兵。左右方形騎寨,各五千涼州鐵騎。中軍大寨四萬涼州步兵。後軍圓寨,兩萬後勤兵種。

再看黃巾軍的布置,城中崔嘉率兩萬人守備。城外張角,石戎各領一萬五千人出城半裏,不立寨,不設帳,就地休整!

麵對董卓的一萬鐵騎,還敢派人出城,把步兵暴露在平坦的地勢上。一般將領是不會這麼胡來的。張角敢這麼幹,一是源於對白宇的信任,二也是黃巾軍真就沒幾個懂得軍陣一道的,不然換個懂些的人絕對會把白宇罵個狗血淋頭。

董卓就屬於懂一點戰爭的人,不過他沒有罵白宇,而是對黃巾軍陣的策劃者喜歡的不行。看著邯鄲城下的兩撮步兵,心想,這人是朝廷派進去的奸細嗎?這麼魂淡的陣型也擺得出來。

前軍出動,段煨領五萬人成步兵方陣,緩緩推進。董越胡軫各帶五千涼州騎成錐陣直插張角,石戎的三萬步兵。

這個時代還沒出現馬蹬,騎兵的發展還沒達到巔峰,戰爭還是已步兵方陣互撕為主流,很少出現這種大股騎兵直接衝擊步兵列陣的情況。但黃巾本就被正規軍輕視,現在人數上又不比涼州鐵騎多多少,再者騎陣裏的將領董越,胡軫也都是急功近利的主兒,才有了現在一萬鐵騎直衝軍陣的盛況。

卻見張角這邊迅速兩軍合一,圍成圓陣,外圍出現了一些衣著雜亂的軍士,肩上扛著釘在一起的木柱,背上有大型方盾。這是石戎軍中的五千輜重兵。沒錯就是輜重兵,白宇把後勤兵種拉到正麵戰場上來了。這些輜重兵迅速的在軍陣外圍擺出了寬達五米的拒馬帶,之後退回陣前把大盾放在地上,一個挨一個的排成盾陣。

立刻就有很多持長槍的軍士把長槍分三個角度在盾牌後組成槍林。在電影裏白宇見過反騎兵槍林,五個角度的三四米長槍組成整齊的槍林,那簡直是騎兵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