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得沒錯,王新從事的職業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濱城曆史文化悠久。文明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濱城始建於戰國時代,距今已有2300多年。古代中國稱為武州、朗州、鼎州,曆來人文鼎盛,是湘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名勝古跡繁多。我的幾位老同事告訴我,在這樣文化氛圍中工作,既有榮耀,更有責任。”王新說完,望了一眼韓梅:“濱城近期出土了一件罕見的戰國時期的蟠螭紋青銅劍,也引發了盜墓賊的瘋狂地行動,直覺告訴我們,你我都不輕鬆了。
20年前,王新畢業於江東大學漢語言係專業,以一腔熱忱報考了軍校。八年軍旅生涯,終於有一天,伴隨軍委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裁軍和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這一戰略性轉變的偉大潮流,回到了地方參加四化建設。也就在這一年,見到了分別八年的同窗女友韓梅。王新了解到,韓梅現在是濱城文物管理所副所長。
柳葉茶樓。竹樓、竹飾,典雅古樸。窗外湖水清漾,不品茶,也能生出許多詩意來。
“王新,你好!”竹樓漂來悅耳的清音,一位身材修長的姑娘落落大方的把手伸了過來。
“韓梅,你依然那樣美麗清純,看來世風沒能改變你的個性!”王新把手伸了過去。
“嗬嗬,我的大所長,找你真不容易啊!”韓梅臉上泛起兩朵紅雲。
“是嗎?男兒誌在從戎,報效祖國,沒想到裁軍給我們這一代給趕上了。”王新沉溺回憶中。
韓梅觀察王新細微變化,“從‘擴紅’記憶到百萬大裁軍——轉移也是一次衝鋒。我清楚地記得當時的大報是這樣說的。”
“你說的沒錯,1985年軍營的記憶,無疑充滿了凝重而悲壯的色彩。我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曆史,隊伍的發展壯大本身就是一個標誌。百萬大軍告別軍旅解甲歸田,無論是對國家、軍隊還是個人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這一戰略性轉變的深刻意義,無論我們當時理解多少,作為軍人,我們服從了!”因裁軍改變了人生軌跡但依然把軍人榮譽深埋心底的王新深情地說。
“人生,也是一種經曆。回來感覺怎麼樣?”韓梅望著王新,從服務員手中接過茶杯,“來,品味一下家鄉的茶道。”
“嗯,不錯。我對自己的工作還是挺喜歡的,軍人維護社會治安,我把它當做從戎報國夢的延續,這裏是另一種戰場!你呢?”麵對同窗女友,王新坦然的說。
“我喜歡濱城,這裏曆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曆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公元前30萬年,濱城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遊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實,獵取野獸。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製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距今6500多年的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係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係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采用慢輪修整。商周時期,濱城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曆史上社會變革時期,濱城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雞叫城、菜菱城、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韓梅還是那種性格,一說到專業,滴水不漏。
“你知道善卷麼?這可是濱城有名的曆史文化人物?”王新品了一口茶,望著韓梅說。
“相傳為堯舜時隱士,他辭帝不授,歸隱濱城枉山(今湖南常德德山),德播天下,成為中國道德文化的淵源。《善卷祠記》留有‘德山蒼蒼,德流湯湯(音讀shang),先生之名,善德積彰’之語,‘常德德山山有德’之美譽也由此而來。”說到這裏,韓梅雙眼閃著智慧。“1987年道保村度家崗原始社會墓中出土的玉琮,是龍山文化時期的寶物。玉石質,孔徑6厘米,外徑7厘米,高7厘米,整體呈長立方體,通體打磨光潔,呈灰綠色,深褐夾豹皮紋白斑。內圓鑽孔光滑,對位十分準確、孔圓起1厘米見方唇,四方各刻地卦圖案,地卦中間橫斷槽均成85度傾斜,六橫刻紋規整平潔,是洞庭湖區史前文化玉器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