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我的媽呀,那棺材還油光閃亮。當時我們哥兒幾個都喜扒下了。臨開棺時,我多了個心眼,隻叫叮叮當一人靠近,其餘的人遠遠伏著,不是傳說大凡古墓有什麼暗道機關嗎?叮叮當一人搗鼓了半天,他忽然跑出來,我以為要發生什麼事了,趕緊喊他趴下。他氣喘呼呼跑來對我說,大哥,古棺後麵有一個洞。
王新匆忙找韓梅,把自己心存疑難及想法一咕腦倒了出來,想具體聽聽老同窗的意見。
韓梅遞給王新一瓶飲料,爽快地說:“你提的問題很現實,正因為我們居住的環境曆史悠久,古老神秘的濱城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謎。我們挖掘搶救先人留下的曆史文物的同時,也引來蒼蠅蚊子嗡嗡。前幾年,就有盜墓賊多次進入濱城地區。文物管理部門配合公安機關打了幾個漂亮仗,但犯罪分子並沒有消聲隱跡。在老同學還沒有轉業之前,文物管理部門就同犯罪分子有個幾次較量。”
“哦,說下去!”王新來了興趣,他對韓梅的穩健刮目相看。
“你還記得上次我跟你提到的濱城出土戰國時期的蟠螭紋青銅劍的事吧?蟠螭紋,青銅器紋飾之一。圖案表觀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螭,張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連續排列,有的構成四方連續紋樣。一般都作主紋應用。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的蟠螭紋,圓眼大鼻,雙線細眉,貓耳,頸粗大且彎曲,腿部的線條變彎曲,腳爪常上翹。身上多為陰線勾勒,尾部呈膠絲狀陰刻線。濱城蟠螭紋青銅劍,呈琉璃質、直徑4.8厘米、厚0.5厘米、重31.5克。呈淡青色、圓餅形,中間稍下凹,距緣1厘米處有一圈凸弦紋,弦紋外飾乳丁紋三周、內飾葉紋四片,均勻排列。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文物。”韓梅站起來,望著窗外。
“記得。劍是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佩帶的兵器,用以自衛防身和格鬥之用;劍以鋒為主,能刺能砍,運用自如。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社會動蕩,戰爭頻起,各類兵器的需求大增,劍亦不例外,此時的鑄劍技術遂臻鼎盛,名匠、名劍迭出。據史料古籍記載,名劍楚有龍泉、秦有工市、吳有幹將、越有純鉤等,名家可考的有幹將、歐冶子、莫邪等。而名家鑄一劍,需數年才可完成,淬煉所需用水,被形容足令溪流幹涸。如《吳越春秋》載記幹將鑄劍,金鐵之疑不銷,莫邪乃斷發剪指投之爐中,再使三百童子鼓風壯爐火,金鐵乃濡。可見,一柄好劍的橫空出世,需要工匠們付出諸多的心血和汗水。濱城出土蟠螭紋青銅劍,再現春秋曆史風雲。”王新也是江東大學高材生,其對古文化常識的了解,並不亞於韓梅。
“青銅藝術,主要指商、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的銅錫和銅錫鉛合金鑄造的器物。以饕餮為突出代表的青銅器紋飾的出現,預示著階級分野的開始,貴族借助於想象而編造出來的“禎詳”或標記,以超世間的神秘威嚇的動物形象,表示出這個初生階級對自身統治的肯定和幻想。饕餮一詞見於《呂氏春秋》:‘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商代至西周時常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多襯以雲雷紋。”韓梅望了王新一眼,繼續說道:
“饕餮紋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貪吃無厭並具有神秘色彩的怪獸,生有角、爪、尾,其實是以常見的牛、虎、羊為原型創造的。饕餮紋是將其變形後形成的紋飾。獸麵紋是古人對獸和神的人形化,企圖借助猛獸的形象來杜撰神靈,因為神靈具備有效的感召力,可以集合力量,協助本部族與自然災害和其他部族抗爭。人形和獸麵結合起來,形成神靈的圖紋,是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向文明的過渡。蟠螭紋青銅劍的現世,預示濱城文化與荊楚文化的淵源。而我區神秘失蹤的那件寶物,極有可能就是”
“饕餮紋青銅劍!”王新把話接了過去。
“青銅饕餮在看來獰厲可畏的威嚇神秘中,積澱著一股深沉的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與這種無可阻擋的曆史力量相結合,成為崇高的美。如果我們大膽假設,那件寶物還在我們濱城地區。”韓梅說。
“哦!嗯,有這種可能。如果是因為某種變故,比如盜墓賊內杠,比如古墓機關,比如意外……”王新以職業警察的敏感,推進這種假設:“我很想就這個問題作一次探討,我們最近摧毀了以瘸王、野狼為梟首的兩大黑社會流氓集團,河套山北坡古墓碎屍案的偵破,騷狐狸對古墓文物的描敘,使我聯想到濱城地區古文物被盜及種種關於文物的傳說。我這次來,就是想得到老同學的鼎力支持。”王新坐下,把目光投向韓梅。
“這個自然,文物管理部門責無旁貸,需要我們支持的,大所長盡管說。”韓梅大大咧咧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