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丞相雲中龍、禦史丞魯肅欽差團一行告別第六軍團都會長沙,第六軍團軍師朱治隨行,前往江陵。雲丞相叮囑朱治,不要告訴太守,采取視察暗訪,接觸平民百姓。
江陵的城市前身為楚國國都"郢",從春秋戰國起,先後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曆時515年。至漢朝起,江陵城長期作為荊州的治所而存在,故常以"荊州"專稱江陵。江陵現任太守金璿。
“江陵西控巴蜀,北接襄漢,襟帶江湖,指臂吳粵,是中原溝通嶺南的要衝,號為‘東南重鎮’,‘亦都會也’。曆代建都於長江中下遊的政權多建都於此,有春秋起共有十代政權建都,其中楚是大國強國,故江陵的古都地位較高,僅次於‘七大古都’,是荊楚名都。”第六軍團軍師朱治介紹說。
“關於江陵的曆史,我比較清楚。楚原建都於丹陽,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繼位後‘始都郢’,建城於紀山之南,故名紀南;楚人習慣性稱都城為‘郢’,故又名紀郢。經過300餘年的發展,此時楚已穩固地控製江漢平原,成為大國和強國,江陵一開始就是大國都城,是當時南方最大的都會。
春秋中期楚國北上爭霸,爭得中原許多小國的追隨,滅國達50餘個之多差不多將漢水以北的姬姓小國吞並殆盡,故史書說:‘漢陽諸姬,楚實盡之’。周頃王六年公元前613年楚莊王繼位,楚國進入全盛時期,莊王率師北伐陸渾之戒,‘觀兵周郊’,還敢於向周王‘問鼎之輕重’;大敗晉師於必;包圍宋都五個月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晚期,楚國長期內亂,楚平王殺大臣伍奢,其子伍子胥奔吳,說shuì吳伐楚。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吳軍攻入郢都,迫楚昭王逃至雲夢澤並向秦求救,次年;秦楚軍擊敗吳軍,昭王還都紀郢,但因懼吳進攻旋遷都鄢郢;又說是遷鄀,直到昭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1年才回到紀郢。春秋末到戰國初,楚國勢力向今渝,黔,魯,皖擴展。楚王用吳起變法,楚國重新崛起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禦史丞魯肅說。
“戰國後期在秦國日益富強的同時,楚國卻走向衰落。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先後攻入鄢郢與紀郢,盡毀都城,史稱‘白起拔郢’,楚頃襄王隻得北逃城陽,楚在紀南城建都曆二十王近400年,西漢初曾在此封有兩代臨江王,但為時不長。”右丞相雲中龍說。
“《後漢書·地理誌》記載,城牆的修造始於26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城池由磚城牆、土築城垣、護城河組成。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素有‘江南完璧’之美譽。
磚城厚約1米,牆內垣用土夯築,牆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築。磚城牆體用特製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築。特製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製有文字。遊客在攀登東門城樓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采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第六軍團軍師朱治介紹說。
“看來又是一座曆史名城,我們這一趟欽差,大大地長了見識。祖國,我的家園,我們為你祝福!”六品校尉武當劍高手華丹說。
“華丹姐,感慨呢,我這心裏,一切都是新鮮的,曆史名城長沙,給了我震撼,而治下金陵,將是一種怎樣的壯觀呢?”六品校尉劉玲感歎說。
“是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古代長江中遊政治、經濟中心多在江陵。江陵是東方國第八大古都,我們感受金陵美好風光,遊覽中陶冶心靈。”六品校尉劉茜說。
“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隻出自原荊州地域,產地除漢江流域和長江中遊地區二十多個洲、縣外,分別還有來自交界的襄陽府管轄的均州、鄖縣、房縣、穀城、棗陽、南漳等縣市;來自西南方的湘、桂、黔三省區交界的清州;來自南方的桂陽州宜章縣;來自東南方向緊挨江西省的茶陵縣。還有來自湘北的常德府,湘西的辰州府,湘南的永州府,湘中的衡州府以及湘東的長沙府的銘文字磚;來源範圍包括今湖南、湖北省大部分地區和兩省的部分邊緣地域,共有八府四十餘縣,最遠距離荊州數百公裏、甚至近千公裏。文字磚是荊州古城牆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檔案實證,同時也是人們遊覽古城賞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風景線。文字磚說明荊州城牆飽蘸了荊楚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蘊涵著荊楚大地的地脈和人氣。”第六軍團軍師朱治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