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回 欽差團觀瞻古城 白鷺湖品嚐江陵(1 / 2)

雲丞相與欽差團一行,路上非隻一日,這天到達荊州古城。荊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神州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保存較完好的荊州古城牆,城內東西直徑3.75公裏,南北直徑1.2公裏,麵積4.5平方公裏,城牆周長10.5公裏,高8.83米,共六座城門,每座城門上均建有城樓。荊州古城牆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曾是楚國的官船碼頭和渚宮,後成為江陵縣治所,出現了最初城廓。

“咱們實地看一看這座曆史名城,曹操、劉備、孫策從各自建立霸業的政治目的出發,都想得到荊州這塊重要的戰略之地。曹操經多年征戰基本統一北方之後,即揮師南下取荊州;處於荊州下遊的孫氏政權,把荊州視為自己立國的屏障,早就兩眼緊盯著荊州;大半生顛沛流離、苦於沒有立足之所的劉備,更是將荊州看作命根子,把它作為建立未來政權最理想的基地。於是三方圍繞荊州展開了激烈的爭戰,時而波瀾壯闊,驚心動魄,時而又偃旗息鼓,暗中爭鬥。當年群雄逐鹿,皇上東方雨直取江東,趙雲、朱恒領兵攻陷江陵,太守金璿就是那次歸順東方軍的。”第六軍團軍師朱治說。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甕城,以便‘甕中捉鱉’,致攻城之敵於死地。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甕城也最大。”禦史丞魯肅說。

“荊州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甕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禦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之敵,可從三麵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構建精巧、別致。”右丞相雲中龍說。

“看來古城牆建築者費了很多腦筋,作為防禦,確實有很大優勢。如果強攻,肯定是要吃虧的。”六品校尉天山派弟子武奎說。

“荊州城又稱江陵城,是因此地在秦破郢後置江陵縣,作為縣城而得名。其後兩千多年裏,江陵作為地名,曆代沿用,故有一城二名的說法。”第六軍團軍師朱治說。

“朱軍師,咱們到了江陵,尋一臨江酒樓,歇息歇息,怎麼樣?”禦史丞魯肅提議道。

“江陵地形西高東低,境內大小湖泊星羅棋布,河流溝渠縱橫交錯,主要湖泊有三湖、白鷺湖。雲丞相,咱們就去白鷺湖迎賓樓吧?那裏遠離城市,環境優美。”第六軍團軍師朱治說。

“好,我們聽朱軍師的,備馬前往白鷺湖。”右丞相雲中龍說。

白鷺湖每年都有大量候鳥前來越冬覓食,煙波渺渺中常有成群白鷺飛翔,"白鷺湖"一名因此而來。湖麵種植白藕百畝,適逢荷花盛開,頗為壯觀。

上得酒樓,有店小二招呼。“您們吃飯呢還是品茗?”

“來兩壺上等君山銀針,然後我們在這兒吃飯?菜嘛,上荊州八大肴,我們品嚐一下地方特色,能作得出來麼?”第六軍團軍師朱治說。

“荊州八大肴,曆史淵源流長,是古荊州地方名菜,分別為:荊沙魚糕、龍鳳配、皮條鱔魚、冬瓜鱉裙羹、千張扣肉、紙麵鍋塊、八寶飯、九黃餅,後兩道為甜品。”店小二介紹說。

“看來這兒的風景不錯,空氣清新,十裏荷香。朱軍師,你很會挑地方。”右丞相雲中龍讚賞說。

“這店是去年我來江陵時,金太守帶我來過一次,野外,遠離城市嘈雜,清靜優雅,品酒賞花,別有風味。大家累了,這兒能調節情緒。”第六軍團軍師朱治說。

“客官,我們開始上菜了。這第一道菜:荊沙魚糕。又名百合糕,俗稱荊州花糕,作為荊州的八大名肴其曆史淵源流長,相傳為舜帝妃子女英所創。傳說舜帝攜女英、娥皇二妃南巡,經過荊州時,因路途勞累,娥皇染疾喉嚨腫痛,唯欲吃魚而厭其刺,於是善良的女英結合當地一漁民的指導,融入自己的廚藝,用魚、肉、蓮子粉等蒸成魚糕,娥皇吃後,病情迅速好轉,舜帝聞之,對魚糕大加讚賞。魚糕因此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春秋戰國時開始成為楚宮庭頭道菜。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人們用魚和肥膘肉做糕,再用豬肉、山藥等製成肉丸。肉丸墊底,魚糕放在上麵,最後以肚片、腰片烹炒蓋帽,多菜共碗,俗稱‘花糕’、‘雜燴丸子’,至今都是荊州一帶的紅白喜事宴席上的頭道菜。荊沙魚糕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飲食習慣而經過幾千年的積澱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店小二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