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 零零 回 欽差造訪未央宮 丞相關注麒麟閣(1 / 2)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台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於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裏,成為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存世1041年,是中國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未央宮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總麵積有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大,亭台樓榭,山水滄池,布列其中,其建築形製深刻影響了後世宮城建築,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宮城建築的基本格局。

右丞相雲中龍、禦史丞魯肅一行從古城牆下來,直接去了大漢未央宮。

“漢未央宮是前朝皇宮,漢朝君臣朝會的地方。總體的布局呈長方形,四麵築有圍牆。東西兩牆各長2150米,南北兩牆各長2250米,全宮麵積約5平方公裏,約占全城總麵積的七分之一,較長樂宮稍小,但建築本身的壯麗宏偉則有過之。

四麵建宮門各一,東門和北門有闕。東闕在東司馬門外,正對長樂宮西闕。宮內有殿堂四十餘屋,還有六座小山和多處水池,大小門戶近百,與長樂宮之間又建有閣道相通。已知發現的建築遺跡,有位於中央的前殿,前殿基壇東西寬約200米,南北長約350米,最高處15米。未央宮前殿居全宮的正中,其基壇是利用龍首山的丘陵造成的。第二號宮殿遺址在前殿之北,第三號宮殿遺址在前殿之西北,均為建於夯土台上的組群建築,各有門殿多重。據出土遺物推斷,前者為後妃居住的後宮,後者屬宮廷的官署。較為特殊的是,二號宮殿的夯土基下掘有地道多條,其牆立壁柱,牆麵則塗草泥抹白灰,地麵鋪以條磚。

未央宮建於長樂宮修複後不久,是漢高祖稱帝後興建,由劉邦的重臣蕭何監造。自未央宮建成之後,漢代皇帝都居住在這裏,所以它的名氣之大遠遠超過了其他宮殿。”右丞相雲中龍說。

“未央一詞出自詩經:‘夜如何其?夜未央’。‘未央’就是沒有災難,沒有殃禍,沒有禍患。”禦史丞魯肅說。

“未央宮,宮內的主要建築物有前殿、宣室殿、溫室殿、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陽殿、柏梁台、天祿閣、石渠閣等。其中前殿居全宮的正中,基壇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00米,北端最高處約15米,據說是利用龍首山的丘陵造成的。據曆史書籍的記載,未央宮的四麵各有一個司馬門,東麵和北麵門外有闕,稱東闕和北闕。當時的諸侯來朝入東闕,士民上書則入北闕。”右丞相雲中龍說。

“看來這漢朝的宮殿還是蠻巍峨的,好像西漢重大曆史事件曾經發生在這裏:張騫從這裏出發開辟絲綢之路;美女王昭君在這裏自願行出塞,和親匈奴;趙飛燕曾居住於此。”六品校尉華丹說。

“未央宮,漢高祖劉邦稱帝後七年公元前200年始建。未央宮平麵呈方形,四麵各有一門,周築圍牆,東、西兩牆各長2150米,南、北兩牆各2250米,周長合漢代21裏,麵積約5平方公裏,占漢長安城總麵積1/7左右。東、北兩門外有闕,稱為東闕和北闕。據文獻記載,宮內主要建築有前殿、宣室、溫室、清涼、麒麟、金華、承明、高門、白虎、玉堂、宣德、椒房、昭陽、柏梁等殿和天祿、石渠兩閣等,共40餘座。”禦史丞魯肅說。

“咱們再看看前殿,前殿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築,居全宮中軸線南端夯土台基北部,南北長350米,東西寬約200米,有前、中、後三大殿,是利用南北向的龍首山丘陵修建的高台建築。台基由南向北分為三層台麵,中間台麵是大朝正殿,凡皇帝登基,朝國群臣,皇家婚、喪大典大禮等均在此殿舉行。前殿兩側有東廂、西廂;北部還有宣室殿和皇帝下朝後所居的非常室,以及清涼殿、溫室殿等等。”右丞相雲中龍說。

“漢朝四百餘年的江山,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為中華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六品校尉石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