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回 賈詡旅社再叮嚀 蘭青糧行觸蛛絲(1 / 2)

東方國東線指揮部副指揮長、晉陽軍事基地指揮賈詡,率領成員祝融夫人、蘭青、華丹、鄧蘭、李玉清,來到北平祥和糧食交易行外,找了一家旅行社住下。賈詡把成員聚合在一起,開了個簡單的會。

賈詡說:“我們這個組,大家首先得把任務弄清。我們不是來購買糧食、布匹,而是通過與商人接觸,發現蛛絲馬跡,查訪南匈奴多索蘭中部消失了的軍人。為了獲取準確信息,我們首先必須與商人打交道,了解糧食、布匹的行情,交易手段,經商人員的定位。我們首先得把自己變成商人,去和人家討價還價,提出的問題要古怪刁鑽些,通過對方的解答判斷是非。總之一句話,通過與市場交易人員的接觸,了解我們所需要的信息。

為了方便深入調查,我們分成三個小組行動。我與祝融夫人為第一組;蘭青、華丹為第二組;鄧蘭、李玉清為第三組。每天晚上六點到旅行社碰頭。不要帶武器,要把自己伴成商人,混跡於大眾之中。頭兩天我們在市場熟悉情況,盡量對糧食、布匹的價格、來源、成色、交易方法掌握清楚。要和交易員拉家常,套近乎,深入進去,始終不忘自己的使命。這和前線偵察不同,要運用邏輯思維,用智慧去戰勝對方。大家都聽明白了沒有?”

“聽明白了。”眾人異口同聲說。

“還有一點,據部分史籍記載,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中國古籍中講述的匈奴是在漢朝時稱雄中原以北的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曆經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曆了約三百年。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古代匈奴人和當代蒙古人群為延續世係。我們了解這一點,對匈奴人與中原人相貌體格特征應有所區別。

匈奴民族有完善的軍事裝備:優良的戰馬,矯健的騎士,堅固的盔甲,加上鋒利無比的兵器。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平時是作為交通工具,戰時則成為戰馬。蒙古馬雖不十分高大,但體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動迅速,非常適應高原環境,為匈奴人戰馬。匈奴兵器‘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以銅、鐵、骨、木質地為主,主要有弓、箭鏃、弩機、刀、劍、戈、矛、斧、流星錘等。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護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勁、更堅固的盔甲來裝備自身,形成‘盡為甲騎’,機動靈活而又強大的匈奴騎兵。

東方國北方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語族並存的局麵,是上古語言生態融合而成的較為簡單的表象。以匈奴人之龐大,其語言和血緣必然混雑;說它是一個多血緣多語言的部落聯盟,或許更為恰當。

了解上述特點,是我們觀察商人與軍人本質的區別。商人從業久,經驗豐富,而軍人隱於商,其語言與肢體的笨倔,顯然易見。一個老練的商人與一個剛入門的軍人,形體上是有本質區別的。我們要通過這些蛛絲馬跡來判斷誰是真正的軍人。

從現在開始,對外我改稱老板,大家相互之間稱兄弟姐妹,千萬別暴露了自己的身份。”東線指揮部副指揮長、晉陽軍事基地指揮賈詡說。

“發現可疑情況,怎樣與老板聯係?”六品衛尉屬將青年將領李玉清說。

“首先穩住現場,不動聲色,然後派員與我聯係。如果情況不是緊急,可在晚上彙報時一並提出。”東線指揮部副指揮長、晉陽軍事基地指揮賈詡說。

蘭青、華丹的第二組,來到了北平祥和糧食交易行,這裏熙熙攘攘,人聲鼎沸,各類糧食,玲琅滿目。

“客官,您需要點什麼?我可以為您做點什麼嗎?”販糧掌櫃問道。

“您這裏經營有哪幾種糧食?”五品右丞相府司直、青年將領蘭青問。

“小丁,這兩位客人要了解我店糧食經營情況,你帶她們轉一轉。”販糧掌櫃說。

“好叻,你們跟我來!”夥計小丁說。

“糧食包括穀物類,豆類和薯類三大類。

穀類作物(禾本科)又分米類和麥類兩種,其中米類主要有稻米、玉米、高梁、小米、粟等;麥類主要有小麥、燕麥、大麥、青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