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 北邙山城(1 / 3)

北邙,又稱龍山,相傳為眾神墓地,數千年前,這裏曾是一座巍巍遠眺的高山,在遠古洪荒時代,有巨龍在此作惡,翻雲覆雨,興風作浪,人民痛苦不堪,四方眾神齊聚此地,屠龍懲惡,曆經數年,惡龍馴服,被鎮於北邙山下,眾神也死傷慘重,長埋忠骨於此。相傳此地經過那眾神的屠龍之戰,惡龍馴服,化成水脈,滋養華河,華河不涸,龍脈不斷。

現在的北邙就在華河南岸,遠處眺望,猶如巨龍盤握,龍頭之處,有一道長寬數裏的龍灘,北人如要南來,此灘是登陸南國的良港。經過數千年的繁衍生息,龍灘已經慢慢形成一座城市,前朝時候,在此建城,名曰北邙。北邙城西靠龍山,北臨華河,東南兩麵就是一望千裏的大同平原。北邙北門之外,是一處河灘,和平時期是南北西東的水路貨運繁榮,但是現在河灘上人煙稀少,船隻不見蹤影。

石三雲是江東石家人,石家在江東是小族,在潘龍山南一個小縣中繁衍生息。石三雲排行老三,自小武藝出眾,投身軍營,數十年苦熬資曆,慢慢升為萬戶提督,是大同守將梅友麗屬下得力幹將。神武帝國以武立國,中途卻慢慢抑武興文,這些年慢慢形成武將文隨製度。

石三雲站在北邙城頭,遙望著北麵的華河,此處的華河曆經西嶺高地,奔入大同平原,水勢逐漸緩慢,數十裏的河麵上,自梅大將軍發布戰備命令以來,再無船隻的身影,但是今日間卻是帆影叢叢,戰船簇擁。城下的河灘上原本不時有平民在收拾未曾收拾完整的殘餘物什,現在都已經被強行招入城中。看著河麵上遮天蔽日的帆影,石三雲長歎道:“李大人,想不到蠻子幾日之間竟能聚集起如此多的船隻,船上的蠻子隻怕不下六萬。看來我們這北邙城,任務艱巨啊。劉丹,去大同的信使已經出城了麼?”

他旁邊的親衛隊長劉丹道:“提督大人,信使從南門出發,已經出城兩個時辰了。”

現在北邙城中最高的文官是北邙縣令李衛何,李衛何官雖小,但是鑒於帝國常例,對前來鎮守的萬戶提督大人有督戰之權。李衛何站在石三雲的右手邊,看著河麵上的數百艦船,身子僵直,口中略微發抖道:“石大人,這蠻子船艦數百,我們北邙城比不得大同深溝壁壘,城中才一萬一千守兵,這可如何是好。”

石三雲輕蔑的看了李縣令一眼,沉聲道:“李大人,這北邙城從建城到現在,修繕過幾次?”

李縣令麵色不變,答道:“北邙前朝所建,自神武大帝時修繕過以後,就未曾做過修繕了。石大人,我到此地為官不到一年,正準備年末時分修繕,承條都已經承上大同府了,隻是這戰事已來,這哪裏能怪我呢?”

石三雲冷哼一聲,道:“李大人言重了。此城雖破舊,但我部下兒郎善戰,定能護得北邙周全,隻須李大人不要插聲我等兵事。”

李縣令忙道:“石大人乃是萬戶提督,下官小小縣令,不曾識兵事,卻也知道半渡而擊的道理,北邙城年久失修,若是讓蠻子在下麵擺開陣勢攻城,隻怕不妙啊。”

這李縣令本是無權參與戰事的,但是按照帝國常例,沒有常駐軍隊的府縣州郡,一旦有軍隊駐紮,各地文職係統就有監督軍隊的權利,這是防止軍隊禍害地方的一項措施,自帝國統一疆域以來就已經存在。

石三雲是邊將,平日最是看不慣大同府文官係統對於軍方的各項掣肘,其實帝國各地的軍隊與文政係統的關係都不是很好,這是帝國的潛規則,是帝國製約各地武力的平衡所在。石三雲看著這個微微發胖,滿臉富態的邊關小吏,暗自嗤笑,道:“李大人,你的意思是要出城迎擊了?”

李縣令暗歎一聲,自己這小小縣令自然抗不過這個萬戶提督,但是兵法有雲半渡而擊,若是能在蠻子的戰船靠岸之時,給以重擊,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隻是這萬戶提督剛愎自用,自認敵不過這北國軍隊,不敢試其鋒芒,肯定會失去良好的戰機。這北邙城又是年久失修,若是蠻子渡過華河在北灘上擺陣攻城,那可就是危若累卵了。李縣令心中遲疑已久,想起自己也有監軍之權,下定決心道:“石大人,下官雖然隻是小小縣令,卻有監軍之權,下官的建議,還望石大人三思。”

石三雲臉色通紅,他在大同受盡文官屈辱,今日本想在這兵戈之下羞辱一番這個小小縣令,這下再次被人抬出監軍之權來壓他,而且是個地方上最小的縣令,當真羞辱欲死,怒喝一聲道:“你一個小小縣令,何談兵事?”轉身對自己的親兵冷聲道,“劉丹,蠻子攻城,這城牆上乃是兵戈險地,是誰讓你放李大人上來的?稍有不慎,要是李大人有個好歹,我唯你是問,還不把李大人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