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7章 西麵的動靜(2 / 2)

就那個孩子坐在讚普的位子上,朝政大權還不是落在祿東讚這樣一個外人的手裏?

眼見著吐蕃內部的矛盾越演越烈,祿東讚還是決定通過戰爭,轉移國內的矛盾,雖然現在在隴西吐蕃與大唐邊界領軍的是大唐軍神李靖,但是與大唐打一打,總比吐蕃人在自家打得你死我活的,造成吐蕃內亂,時政動蕩不堪要好得多吧?

通過戰爭,消耗掉一部分貴族,剩下的,再慢慢收拾。

這就是祿東讚所想的。

因此,當鬆讚幹布的庶子找上祿東讚的時候,祿東讚要求他親自帶兵與大唐打,要是這場戰爭,大勝而歸,這就證明,他的確有能力領導整個吐蕃,那皆時,由他來做讚普,祿東讚這個大相也不會反對,但若是輸了,就老老實實的輔佐他的侄子,也就是鬆讚幹布的孫子,現在吐蕃的新讚普。

祿東讚都這麼說了,那也就隻能如此了,再這麼僵持下去,也沒什麼意義,因此,支持這個庶子上位的貴族們就興奮了。

雖然對麵是大唐的軍神,但是仗也不是不能打,反正大唐人打不到高原上來,他們在這一點上,就已經是極大的優勢了。

所以就一個字:打!

打完了,然後順理成章的拿下讚普的位子,讓現在的小屁孩兒讚普趕緊騰地方。

所以,隴西那邊與吐蕃接壤的地方,打起來了。

打是打了,但是與大唐以往和吐蕃打仗的形式一樣,依舊是雙方年來我往的拉扯,吐蕃人變得更謹慎了,李靖隻能靜待時機。

就在雙方僵持著的時候,李靖打算繼續試一試引蛇出洞的法子,與劉仁軌商議之後,由劉仁軌上書朝廷,奏請李承乾。

問題就出在劉仁軌的這一道奏折上麵,劉仁軌的奏折本身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有問題的是朝中的一位與劉仁軌有諸多過節的大臣,李敬玄。

李敬玄在朝中時任中書令,當劉仁軌的折子被遞上去之後,在早朝的時候,朝堂諸公討論劉仁軌的這封奏折的可行性,李敬玄便又站了出來。

依舊是反駁劉仁軌的奏折。

這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兩人總是意見相左,兩人總是對著幹,也正是如此,時間長了,玄世璟才懷疑這李敬玄是不是對劉仁軌有意思,而劉仁軌又是個妥妥的直男,不從李敬玄,所以李敬玄才變本加厲?

當然,這隻是內心不怎麼純潔的一個假想而已,兩個半截身子都要進土的老男人,能擦出什麼火花來。

但是李敬玄在朝中大肆反對劉仁軌的事兒,還是傳到了在前線戰場的劉仁軌的耳朵裏去了。

於是,劉仁軌營帳之中的桌子翻在了地上,桌子上的東西散落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