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啟用翰林院的那些曆練了有年頭的年輕人,就是要在朝中扶植起一批新的人來,來頂替世家出身的那些官員。
說到底還是那句話,一朝天子一朝臣。
貞觀年已經過去了,現如今是永輝年,貞觀年的那些舊朝臣,跟如今的天子之間可沒有什麼大情分,而且還攙和進了錢莊的事兒,陛下能容他們嗎?容他們幹什麼?繼續禍害錢莊,禍害國庫,禍害大唐?那不能夠。
另外,看來東山縣的書院是真的要起來了啊,這些年,給朝廷培養出來不少人才,除卻少數已經外放到別的地方或者是入了哪個府門做差的,其餘的,都在翰林院呢。
這下好了,就著錢莊的事兒,翰林院這下要啟用大量的年輕人了。
“陛下所說,臣能明白幾分,這事兒是好事兒,但是臣這邊也有幾句掏心窩子的話要與陛下說。”於誌寧說道。
“老師請講。”李承乾說道。
“這年輕人的確是有些才華,但是畢竟年紀尚輕,經驗欠缺,這在翰林院之中待著,那肯定是相安無事,但是外頭不比長安城之中啊,出了長安城,沒有人給這幫年輕的後生保駕護航,而且,臣這麼說吧,錢莊的事情牽扯的實在是太過廣泛,下麵的地方官員好說,裁撤了,翰林院的這些後起之秀補上去,可是若是朝中的這些大員裁撤了,陛下要如何補?”於誌寧問道。
就比如說,朝中三品大員,牽扯到了錢莊之中,被罷免了,下了天牢,那他的缺誰來補?總不能還是翰林院的那幫後生吧?他們可沒這能耐,沒這資曆,不在外頭熬上個十年八年的,這位子,他們坐不了。
至於朝中其它人,如今整個朝堂上人人自危,十成的官員有七八成跟錢莊的案子有牽扯。
說到之後,還不得是皇帝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該過去的就過去,至於那些犯了小錯的,不是主犯的,也就不必深究了,真要追究起來,偌大的一個含元殿之中站著的,還能剩幾個人?
倒不是於誌寧偏私這件事兒,事情的真相和結果就是這麼回事兒,再怎麼想要處理這事兒,也得從全方麵來來考慮,從朝廷官員的運轉方麵來考慮,官員都沒拿下了,誰來做事?
“老師的意思是,此事,朕還需主意分寸。”
“正是,事兒要辦,但是可以不急於一時。”於誌寧說道。
“這倒不像是老師了。”李承乾笑道。
其實於誌寧能說出這番話來,李承乾心裏還是很高興的,於誌寧的性子,李承乾太了解了,他就怕於誌寧一旦倔強起來,擰起來,要把所有涉及錢莊的大臣依法查辦,秉公處理了,那朝堂可就真的亂了。
事兒要辦,人要辦,還是那句話,掌握好度。
李承乾一直在琢磨這個度,他知道光是自己琢磨不成,所以就拉了於誌寧過來。
於誌寧算是三朝老臣了,打武德朝那會兒就在朝中做事,再往前追溯起來,可要從前隋那會兒說起來了,於誌寧原本是隋朝冠氏縣長,後來投奔了大唐,擔任渭北道行軍元帥府記室、天策府從事中郎,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