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師生邂逅(二)(2 / 2)

黃輝大概也覺得舊病複發得有些不合時宜,便順著丁思成的話回道:“梁武帝蕭衍稱得上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文武雙全的開國皇帝,也是唯一不貪圖女色的‘色戒皇帝’。最值得稱道的是篤行佛教,在登基前,梁武帝信奉道教。登基後,他便下旨宣布‘舍道事佛’,且以身示範,先後四次舍身同泰寺。大梁之前的佛教隻規定‘不殺生’,並未禁止食肉,故僧侶一般都是吃葷的。梁武帝為了表示對佛教戒律的重視,明令禁止食肉,由於他的倡導和身體立行,漢地佛教僧人改變了原來的食‘三淨肉’(即不為殺、不聞殺、不所殺)的習俗,使素食成為漢地佛教的鮮明特色。南朝佛教在這種氛圍中進入了鼎盛時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形象地描繪了當時南朝佛教的盛況。據說,剛到東土的達摩尊者曾與梁武帝見麵。武帝問達摩:‘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達摩答曰:‘並無功德。’武帝不悅:‘何以無功德?’達摩回答:‘這隻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武帝又問:‘如何是真實功德?’達摩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由於兩人話不投機,達摩即離別而去。他來到江邊,順手抽取一根蘆葦,放在江麵上,隻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升開,達摩雙腳踏於蘆葉之上,飄然過江。達摩一葦渡江後,來到嵩山少林寺麵壁九年,終日沉默不語,世稱‘壁觀婆羅門’。丁老先生,對這個傳說,我兩個問題要向您請教。其一,為何達摩認為梁武帝對佛教並無功德?其二,達摩麵壁的意義何在?”

丁思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第一個問題,梁武帝在佛教上的作為,不過都在一個‘有’字上下功夫,皆為沙上築塔,根本看不清‘空’的本質,一生糾纏實相,破不了‘我執’,仍屬肉眼凡胎不識真佛,離《金剛經》所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境界相去甚遠。第二個問題,達摩的禪學修行以《楞枷經》為基礎,主要方法是‘理入’和‘行入’,其中‘理入’便是壁觀,這就要修行者‘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地,凡聖第一,堅住不一,不隨他教。’如此便能‘與道冥符,寂然天為’,達到涅槃境界。達摩的麵壁,與我們今天所說的‘麵壁思過’中的麵壁是不同的。凡夫俗子的麵壁,以思為重,而達摩的麵壁,卻要在明淨空寂的境界產生悟,之後佛教分支中影響甚大的南北禪宗圍繞‘頓悟’和‘漸悟’展開爭論,最終以慧能開創的南禪宗取得了統治地位。‘頓悟’之說,指明‘正覺’可在‘一念’之間實現。”

“丁老先生才學博大精深,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黃輝這時已完全沒有一點高傲教授的影子,而像個謙謙君子。他指著茶幾上那尊夏中華帶來的南朝青銅觀音佛像,繼續問道:“佛教中有西天二十八祖之說,觀音菩薩的地位並不顯赫,為何在中國影響最大?”

丁思成伸展了一下身子,娓娓道來:“悲、智、願、行四大菩薩是最受中國佛教信徒膜拜的,他們分別是普陀大悲觀音菩薩、五台大智文殊菩薩、九華大願地藏菩薩和峨眉大行普賢菩薩。尤其是觀音菩薩,化身無數,形成了龐大的觀音菩薩文化。它與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和眾生之度有著內在聯係。按佛經說法,觀音菩薩其實早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當時釋迦牟尼在其座下為苦行弟子。但是,為了濟度眾生,他倒駕慈航,示觀音菩薩之身。觀音菩薩以大悲求度為主要的德行,但蘊藏於大悲之後的,乃是無邊的大智。所以,《般若波羅密心經》即由觀音菩薩所宣講。他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願信之人,概莫能外。中國傳統文化的集體人格模式,乃為君子。而觀音菩薩是佛教中的聖君,故人們對他最為頂禮膜拜,其影響最廣、最為深遠也就不難理解了。”

黃輝談興正濃,不料手機突然響起,他看了一下來電顯示,麵露難色,對丁思成說:“丁老先生,不好意思,我得出去接個電話。”言罷,快步走出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