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學堂大院內外貼紅著綠,彩旗飄揚,車轎雲集,像過節一樣熱鬧。水師學堂總辦丁汝昌,左翼總兵劉步蟾,右翼總兵林泰增,武備學堂總辦戴宗騫,分統張文宣、劉超佩、劉澎德、提調牛昶昞,英國教習馬格祿、泰萊、美國教習馬吉芬、德國教習瑞乃爾,以及各營管帶、幫帶應邀參加開學典禮。大會由段祺瑞主持,丁汝昌、戴宗騫、瑞乃爾及學生代表分別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宣讀了北洋總督衙門,兵部及兄弟學堂的電報、賀信。大會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散會後,張文宣對段祺瑞說:“我說過要帶你到炮台上轉轉,總也抽不出時間,今天下午你在營務處門前等我,算是一次還願吧。”段祺瑞說;“太好了,能帶同學去嗎?”文宣說:“可以,就算一次實習吧。”
下午2時,段祺瑞偕全體同學列隊在營務處門前集合。不一會,張文宣在兩名親兵拱衛下走出大門。見段祺瑞全身戎裝,準時到達十分高興。文宣說:“你們回去吧,有這麼多同學保護還怕我出事嗎?”衛兵把兩匹馬交給張文宣和段祺瑞敬禮而回。
二人入蹬上馬,並韁而行,同學們排成兩隊緊緊跟隨。他們沿劉公島南岸向東走。段祺瑞深知長幼尊卑的道理,總是錯後張文宣半個馬頭。文宣手執馬鞭指指點點,介紹海防布置及周圍自然風光。
威海衛和成山角像一雙巨臂伸向大海,形成三麵環海,背靠大陸,兩衛相對的優良地勢;劉公島和日島又像兩隻眼睛,傲視著渤海灣,被稱為姐妹島。小島麵積不大,長寬不過二三公裏,但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北洋大臣李鴻章,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建成僅次於旅順的第二大軍港,成為北洋艦隊攻防演練,拱衛東疆的軍事基地。
兩岸的兵力部署是這樣的,張文宣統帶4營4000多人駐守劉公島;此外,尚有水師提督衙門,海軍營務處,陸海隨營武備學堂及相關機構。共有文武官弁近萬人。日島南岸由劉超佩統帥的鞏軍6個營駐守,北岸由劉澎德統帥的綏軍5個營駐守,日島防務由戴宗騫負全責。威海衛總兵力2萬多人,加上北洋艦隊戰艦20多艘,魚雷艇10幾艘,兵力可謂不薄……張文宣時而舉起望遠鏡遠眺,時而指手劃腳高談闊論,神情十分快意,看得出他對這位執著剛毅,熱情似火的小老鄉印象頗佳。段祺瑞心境甚好。舉目望去,東南北三麵碧波萬頃,水天一色,帆檣林立,客輪與戰艦穿梭於水天之間,點點漁舟遊弋於碧波之上;陸地上成千上萬的官兵和夫役在辛勤勞作,趕修工事、炮台。海上陸上組成一幅和平寧靜的風情畫卷。
張文宣不無自豪地說:“幾年前我來威海時,這裏還是一片荒地,隻有幾點零星散亂的小漁村,到處是破船、殘網、廢棄物。啊,現在好了,總算打理得有點模樣了。敵人隻要再給我三五年時間,我會把兩個島嶼打造的鐵桶一般!”段祺瑞恭維道:“大人的功德一定會名垂青史。”張文宣笑道:“哈哈,什麼名垂青史,不遺臭萬年就知足了。”段祺瑞不解地問:“大人因何語出悲涼?”張文宣歎道:“唉,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做人難呐……”
段祺瑞知道上層之間勾心鬥角,但他自知官位卑微,不便說長道短,隻好閃爍其辭。張文宣說:“我來後修炮台5座:南麵有迎門口炮台、南島炮台、東麵有旗頂山炮台、北岸有東泓炮台、黃島炮台。還要修幾座地陷炮台,陸炮炮台。大炮嘛,都換成克虜伯後膛炮……”段祺瑞問:“日島那邊怎麼樣?”張文宣說:“日島比劉公島稍大,投入兵力更多,日島北岸已建炮台7座,南岸3座,陸路炮台5座。兩岸共有大炮100多門,加上機關炮、重機槍,各水口布有水雷,可以說萬無一失。我所慮者不是裝備而是人。堡壘常常從內部攻破啊!”段祺瑞歎謂道:“大人所慮甚是,古今中外這種教訓太多了。”
他們所到之處,官兵紛紛敬禮問安,無不笑麵相迎。張文宣不是那種整天板著臉的長官,時而跟官兵們開幾句玩笑,引得哄然大笑。看得出他的官緣不錯。張文宣對官兵說:“這位是武備學堂幫帶,是留過洋,有大學問的人,我要請他為你們上課,好好武裝武裝你們的腦袋。”
段祺瑞指著前方說:“大人請看,這兩炮台間夾角似不合理,容易造成防禦盲區,大人以為如何?”張文宣眯起眼睛伸出手指目測後說:“嗯,有理,可以調整一下。”段祺瑞抓起一把灰土,說;“灰土配備不妥,以抓得攏散得開為好,你們配得太幹了。”張文宣強調說:“聽見嗎,馬上改過來。”段祺瑞又說:“這道防護牆似應加固,因為強大衝擊波很容易把它摧毀,沙石會吹入工事傷及官兵……”張文宣說:“記下來,你們改一改。”
轉了一個“V”字形,當他們牽馬並肩回返時,張文宣問:“你看整體印象如何?”段祺瑞快人快語地說:“大人,請恕小的鬥膽進言,這種防禦體係,防禦海上有餘,兼顧後路不足。即使再愚蠢的敵人也會舍硬就軟,攻擊薄弱環節的,卑職擔心敵人從背後進攻,將造成被動……”張文宣歎道:“嗯,我所慮者也在於此啊。我曾對設計者漢納根提出異意,但未能奏效…… 其實,他不過一陸軍大尉,是中國海關稅務司德璀林的長婿,此人1881年退伍,被聘來華,曾任李中堂副官兼軍事教官,設計監修旅順大連炮台,不知怎麼頗得李中堂垂青,你看還有補救辦法嗎?”段祺瑞說:“卑職以為,應確立半島整體防禦觀念,海防應與陸地防禦相結合,如煙台、蓬萊、成山、榮城連為一體,敵人不管從海上來,抑或陸上來,都能給予有效打擊,形成鐵板一塊……”張文宣說:“好,很有見地!不過,誰來統一他們呐?”
一縷憂思襲上文宣心頭……這天,段祺瑞拿著教案夾走到教堂,進門後有學生喊:“起立——”但聲音不對,不是班長崔增明,而是副班長王亮。他舉目一看,令他大吃一驚:教室裏不再是齊刷刷的40多人,而是缺苗斷壟,有7、8個座位空著。開學以來從未出現過這種現象,段祺瑞怒了,厲聲問:“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