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總軍師劉文清宣讀了掃清滅洋檄文,宣讀了“不準掠奪百姓財物,不準奸淫婦女,不準糟害莊稼……作戰勇敢,尊敬長官,身先士卒,官兵團結”等軍規軍紀。並宣布了格殺洋人、敵人的賞格……之後,趙三多高喊:“帶犯人!”隻見5個五花大綁的罪犯押上台。他們兩個是大元帥的堂叔,一位是他堂弟,都是在三莊慘案中搞分裂、鬧獨立,動搖軍心的敗類,使義軍蒙受重大損失,險遭滅頂之災。經過認真權衡,廷賓決定大義滅親。他的義舉大大鼓舞了龍團大軍的革命鬥誌,加強了內部團結;同時,也提高了大元帥的權威。

會上剛剛處決了幾名罪犯,突然有人跑來報告,一隊一百多名清狗子朝這邊來了!大元帥剛要發令,老慈和尚站起來說:“報告大元帥,俺老慈入夥以來寸功未立,今天把這批清狗子交給俺吧,俺要是放走一個軍法從事。”廷賓說:“好,你去吧。”

老慈搖動將旗,幾百部眾呼啦站起來,隨老慈和尚而去。老慈和尚郝振東也是揭竿起義的義和團首領,開始隻有10來名不安份的和尚,後來發展到幾百人。他們留光頭,穿罩衣,胸前掛著一隻魯智深小木雕頭像。他們對洋人、洋教、官府以凶狠著稱,以作戰勇敢不怕死響譽四方。在袁世凱多次圍剿中巧妙逃脫。經過幾起幾落,慘淡經營,隊伍發展到幾千人。他雖是和尚,但絕少清規戒律,同樣喝酒吃肉睡女人……老慈走後,不到20分鍾,一萬多名軍民戲劇般散盡,大街上冷冷清清一個人影也沒有了。

來者是武衛右軍後營管帶鮑貴卿麾下的一哨(連)人馬,青一色洋槍洋炮,裝備十分精良。由於龍團軍保密工作和消息封鎖做得出色;更由於大片土地成了龍團軍的根據地,清兵隻能龜縮在城鎮據點,不敢越雷池半步,廈頭村這麼大舉動,清軍硬是不知道。段祺瑞想改變這種被動局麵,於是派出若幹小分隊進行武裝偵察,以便找到龍團軍主力決戰。鮑貴卿影影綽綽聽說這裏正在開會,就如餓狗撲食般聞著氣味來了。

清軍漸入伏擊圈。紅旗軍偃旗息鼓,屏氣凝神,專等清兵往“口袋”裏鑽。不一會兒,鑼聲響了,刹那間,光頭軍呼嘯而出,從天而降,眨眼間紅巾遍地,勢如烈火,手中大刀長矛寒氣逼人,銳不可當,左右後三麵盡皆紅巾。清軍措手不及,倉皇應戰,沒來得及推上子彈,不少人做了刀下鬼。隻好且戰且退往沒有人的一麵退。退出不到一箭地,又是一聲鑼響,又一股紅巾軍殺過來。清軍走投無路,隻好往村裏退,誰知剛退到村口,呼啦啦象決堤的洪水,從村裏殺出成百上千的紅巾軍,後麵的紅巾軍也追上來,一百多清軍死的死傷的傷降的降,沒兩個小時全部解決戰鬥。遺憾的是,打掃戰場時怎麼也找不到鮑貴卿。原來這小子很鬼,又走在最後,開戰不久見勢不妙,在幾名親兵拱衛下,鑽進樹林逃之夭夭了。

龍團軍首戰告捷,大大鼓舞了士氣,人們歡呼雀躍,敲鑼打鼓放鞭炮慶祝勝利。廷賓決定,誰得戰利品歸誰,每人賞銅錢100枚。對作戰勇敢者另有重獎。對傷者認真安撫,對死者好好安葬撫恤。可謂皆大歡喜。這次戰鬥共繳獲毛瑟槍百餘支,左輪手槍10來支,機關槍1挺,迫擊炮1門。還有不少彈藥。

勝利喜訊傳到村村寨寨,村民抬著豬羊,拉著米麵,老人姑娘媳婦挎著雞蛋抱著雞到廈頭村慰問。人們奔走相告,越傳越神。不少村出動舞獅隊、秧歌隊、高蹺隊,走村串鄉,狂歡濫舞,喜慶氣氛傳遍四麵八方……廷賓沒有陶醉在勝利鑼鼓裏,他們充分利用大好形勢,積極擴大戰果。經研究決定把大本營安在群眾基礎最好的廣宗縣東部的件隻村。其他所部呈犄角式分紮各處。件隻村房高牆厚,四周有堅固城垣,還有一處大教堂。村裏有糧有水有草,堅持一年半載不成問題。當年鬧義和團時,清兵曾圍攻數月不曾攻下。同時,派趙三多打威縣縣城,鄭治安打廣宗縣城,老慈和尚攻打幾處教堂,其他部眾在牛路帶領下加緊練兵……這裏熱火朝天,段祺瑞卻惶惶不可終日。各縣官吏和駐軍紛紛抱怨:布告發布這麼久,前來登記者廖廖無幾。官兵到農村,不是找不到人,便是一問三不知,連小孩子都敢往你腳下啐唾沫。有的一隊數人深入某村,遝如黃鶴一去無回,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有的一行多人進村,剛到街上一聲鑼響,從四麵八方飛出一陣箭雨,十幾個官兵紛紛落馬;剩下兩個割鼻斷耳,拿著一封汙辱段祺瑞的信放回來。也有的進村後酒肉款待,飯後不久個個捧腹吐瀉不止,槍被繳馬被牽,人連滾帶爬回到縣城……段祺瑞氣惱交加,暴跳如雷,頓感鼻根麻木,鼻翼沉重,對照鏡子一看:不得了,鼻子歪了!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以後每遇糟心事便數次重複,人送外號“段老歪”。徐樹錚嚇壞了,趕忙幫他按摩,熱敷,兩三天後才慢慢正過來。

糟心事依然層出不窮:諸如小隊被端,稅局被砸,監獄遭劫,知縣文案插著一把尖刀,刀下插著恐嚇信……尤其令人震驚的是,前天,居然將全區最高紅衣大主教——羅澤溥遊街後殺害。事發後洋人紛紛給朝廷施壓,朝廷又遣怒袁世凱,袁世凱對段祺瑞又拍電報又送急件嚴加斥責。段賊一怒之下,把大隊官兵和練軍轟下去“張網撲魚”,頻頻出擊。對可疑分子和無辜百姓嚴刑逼供,殺掉一批,關上一批。可是,按倒葫蘆瓢起來,還是難以扼製“匪逆”的囂張氣焰……今天,龍團大軍又有驚人之舉:廣宗、威縣兩縣城相繼攻陷,冀州、南宮、棗強、趙州等10來縣陷入龍團軍包圍之中。一時間,革命軍聲勢大震,官兵聞風喪膽。大小軍閥如坐針氈,中外輿論一片嘩然。有報紙雲:“保定,正定鐵路被毀數次……白河左岸一日數驚……,匪勢如此,不禁北望堪憂。”有的報紙對龍團軍的浩大驚呀不已:“兵匪民盜,良莠不分,有紳而匪者,有商而匪者,有官而匪者,有兵而匪者,有民而匪者,有會而匪者”,有的對龍團軍人數之眾驚呼:“或數百人為一股,或數千人為一股,甚或數萬數十萬人為一股者……”有的報紙對義軍“紀律嚴明,且勇猛善戰……皆奮不顧身,槍如珠貫,步隊而外又有騎兵,戰鬥力極為強大”驚訝不已……麵對一夕數驚的危局,清政府不得不采取“妥協”方案,急命袁世凱,“若一時難平,須扼守東北兩隘,俾其竄向西南,既安京師,又免外人借口”。袁世凱到底不負所望,他迅速添派營伍,調兵遣將,決一死戰。除增調武衛右軍山東第二翼外,還從大名、正定增調練軍、新盛軍、自強軍近萬名。此外,還把德、日軍隊4千名,法軍3千名調到冀南助剿。為殺雞給猴看,他撤掉進剿失利的參將馬振武,廣宗知縣趙鍔,巨鹿知縣王伯鵝,威縣知縣程之翰,順德知府竇以筠等。清軍總人數達兩萬餘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