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每天傍晚,我們大都徜徉於濱海沙灘。月光下,大家情不自禁地伴著波濤唱上一陣子。既然是療養,人們也就無所顧忌,不管水平如何,抒發感情而已。邵姐唱起了《洪湖赤衛隊》中的名段《讓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音準到位,字正腔圓,高亢激越,情真意切,博得大家的掌聲。老李不甘示弱,模仿劉歡,唱起《少年壯誌不言愁》,雖然音高不夠,但有板有眼,一絲不苟,同樣受到鼓勵。幾位老大姐意縈兒時,唱起《讓我們蕩起雙漿》,看著她們的表情,聽著她們“稚嫩”的聲音,大家都仿佛年輕了許多。在大家的“威逼”中,我也打破多年的靦腆,來了一段《小白楊》,雖然五音不全,卻因音節準確贏得了掌聲。我們一邊遛,一邊唱,《我的祖國》、《英雄讚歌》、《東方紅》、《南泥灣》……在海濱遊泳的俄羅斯客人聽到後,也給我們送來旋律親切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卡秋莎》等蘇聯紅歌,這讓我們在晚風中更加陶醉。
紅歌,或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專利,我們曾唱著紅歌為家鄉的建設流汗,我們曾唱著紅歌目睹祖國富強,我們曾唱著紅歌感受家鄉繁榮。今天,我們又一次在海濱唱起紅歌。它將激勵我們在“打造嶄新靜海”的實踐中發揮餘熱,貢獻力量。
(2010年7月20日《天津日報》第20版)
亦幻亦真讀蓬萊
蓬萊是一本書,一本亦真亦幻的書,一本展示仙境與人間美景的書。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機會的增多和文化品位的不斷提升,出遊就象是“讀書”。讀自然書,讀地理書,讀人文書,讀明誌書,讀愛國主義書。於是,每每出行前,人們的目標已犖犖大端。行程雖不排除走馬觀花,但登山求其境,遇水問其源,觀形悟其神,追求深層次文化欣賞的心態日趨濃鬱。因為,景色之美就象一位文人所說:“入目三分景,七分在內涵。”
蓬萊的內涵是什麼?我覺得就是一本亦真亦幻的書。媒體報道:2005年5月23日16點50分到19點,蓬萊海濱、蓬萊閣和八仙渡景區以東海域出現極為罕見的海市蜃樓奇觀。海市長達兩個多小時,是近年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最為清晰的一次。茫茫大海之上,高山聳起,樓閣隱隱,舟船可見。正如白居易在詩中所描繪“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緲間。”海市的再次出現,使得早就仙氣十足的蓬萊又披上了神秘麵紗。今年“十一”黃金周選擇蓬萊的遊客自然就多了一些,我便是其一。
10月2日清晨,我們來到蓬萊。汽車停在昔日的三山門(傳說中通往蓬萊、方丈、瀛洲三山的大門)處,走下車來,眼前是一尊雄奇的八仙過海群雕,麵對大海,八仙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顯能之態定格於上。我們一邊等待當地導遊的到來,一邊欣賞著蓬萊清晨的景色。涼風習習,漣漪泛泛,微波輕輕,小舟緲緲,近山影影,遠島綽綽。舉目眺望,氤氳騰空,桔黃添紫,雲蒸霞蔚。群雕旁的廣場上,晨練之人陸續來到,或舞蹈,或練劍,或做操,或太極,展示著健與美的身姿。廣場另一側則又是一番景象,馬路寬暢,車來車往,高樓聳立,鱗次櫛比,甬道樹草,隨風搖曳,花壇錦簇,五彩繽紛。剛剛翻開蓬萊之書的首頁,亦幻亦真之感便十分明顯了。
蓬萊既然與仙有緣,讀蓬萊之書還是從幻開始。在汽車開往蓬萊閣景區的途中,導遊向我們介紹著蓬萊的神仙文化、海市文化,而其中帝王追仙文化尤為發人深思。古時候,一些迂怪的方士,為博得帝王歡心,達到自己騰達,憑借海市蜃樓之自然現象,編造出神山仙海,長生不老之藥等離奇之說,而主動上當受騙的不是別人,恰恰是人上之人的君主、帝王。從春秋戰國時的齊威王、燕昭王,到秦皇、漢武、唐太宗,皆有過熱熱鬧鬧的追仙之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多次東巡訪仙未遇。有一次,他站在海畔的丹崖山上,眺望大海,海天一色,茫茫無邊,卻無神山,忽然海中泛起一片紅色,便問方士是什麼,答曰:仙島。始皇又問仙島叫什麼名字,方士一時無言以對,突然發現海中有一叢亂草隨波漂浮,便急中生智回答,叫蓬萊,秦始皇滿意地點點頭。從此,蓬萊仙山就這樣流傳下來。
漢武帝更是有過之而不及。他求仙得道欲望不斷膨脹,長途跋涉,晝夜兼程,親自東來,尋仙山,找仙人,求取長生不老之藥。然而,“宿留數日,終無有驗。”最後隻好自欺欺人地說:“朕腳下不就是蓬萊嗎?”聰明的漢武帝以虛代實,以假當真,蓬萊仙山沒有找到,但他腳不的地盤兒卻借天子之威,得到蓬萊之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