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2 / 3)

筏到一曲時,這次漂流也便即將結束了。然而,及到臨別時,景色更迷人,正所謂好戲在後頭嗎?行進之中,九曲溪似乎窄了一些,水波瀲灩,竹林夾岸,微風輕拂,和煦撲麵,真乃翠竹風影動,疑是仙境來。

九曲溪,真美呀!

(2003年3月18日《靜海文彙》)

靠鬼吃鬼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聽到這兩句俗語,不禁使我想起那年遊曆豐都時聽到的一句話:靠鬼吃鬼。當你到長江三峽旅遊勝地之一的“鬼城”豐都,看到當地人依靠和拓展自然與人文景觀發展旅遊業時,便會覺得這話有些道理。

世間本無鬼,偏偏有鬼城。我國約有縣城三千,為什麼豐都獨曰“鬼城”?當地有一“陰王論”的說法。據《豐都縣誌》記載:前漢中散大夫王方平,後漢和帝陰皇後的叔曾祖父陰長生,曾棄官來此,在豐都縣城東北角的平都山修道多年,終於修煉成仙,駕五色祥雲白日飛升。隨著佛教的盛行,到了唐代有人誤將王方平、陰長生兩“仙”合而為一,並將其姓顛倒為陰、王,附會成陰間之王,使他們成為“陰曹地府”的最高統治者——陰王(即陰間天子或閻羅王)。既然陰王在此,平都山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鬼國京城,陰曹地府的所在地。唐代以來,人們相繼在豐都城東北部的名山和西北部的雙桂山建立了寺廟70多座。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後,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實行陰陽治國的愚民政策。曾下詔,使各地神祗與當時的官吏對口,說是“陰陽同理”。陽世有省、州、縣府,陰間設省、州、縣城隍,運用行政手段來肯定豐都縣就是傳說中的陰司,使“鬼城”之說風靡全國。加之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分別描寫了唐王遊地府,孫悟空查、改生死薄,驚攪閻羅王《說嶽全傳》中記述有人見過秦檜在陰間受刑;《聊齋誌異》等小說中關於神鬼故事的編造,逐漸使人們形成了“惡鬼下地獄,善人得善報”,輪回報應等愚昧、迷信心理。於是,人死後要到豐都鬼城報到,或永世不得超生,或升入天堂,或轉世繼續為人,全憑陰曹地府“司法機構”和“行政管理係統”的“再分配”。如此等等,雖屬無稽之談,但作為名勝古跡和文物,它確實給豐都留下一筆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

豐都位於四川東部的長江北岸,現為重慶市所轄,上遊距重慶172公裏,下遊距湖北省宜昌市476公裏。是順遊長江三峽的第一個旅遊景區。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豐都人把鬼文化作為一項旅遊資源和產業來開發,有些項目、景觀,還采取了中外合資的方式,使一批價值頗高的名勝古跡,如古寺、亭台、神佛、古木等得以重修和保護。豐都人還在名山植樹種竹,砌石鋪路,飛索架橋,使昔日“仙雲飄飄,鬼氣森森”的豐都名山舊貌換新顏。1982年,國務院將豐都名山列為三峽第一批名勝區之一,1986年豐都被列為對外開放城市。隨著開放步伐的加快和旅遊業的發展,鬼城大門洞開。一批批中外遊客相繼到豐都“探秘”,在生前到“鬼城”走一遭,領略“地獄”風情,感受“冥府”刺激。

我遊豐都時值初夏。是日,天剛蒙蒙亮,順江而下的客輪剛停在豐都碼頭,人們便迫不急待地從客輪上魚貫而來,朝縣城衝去。

縣城很小,或許是進城太早,街道上沒幾個人,冷清清的。我們朝前走著,忽聽一種陰陽怪氣兒的西洋樂曲從前方緩緩吹來,人們互相詢問,可誰都說不清是什麼音樂。疑惑未解,前方開來一支整齊的樂隊進入人們的視野:穿白衣,邁方步,白色大蓋帽,他們吹著長笛、大管、圓號、薩克斯,儼然一支外國海軍樂隊,一輛精心紮製的白色汽車尾隨其後。及到眼前,原來是一支送葬的隊伍。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豐都的民俗的確與別處不同。隨著送葬樂曲的遠逝,一股股令人毛骨悚然的“陰風”、“鬼嚎”聲從不同的角落刮來、響起。“嗚……嗚……”“啊呀!你來啦!哈哈……”這聲音告訴我們,通往名山的主街到了。街的南端矗立著一個高高的建築物,其上部頂著一個齜牙咧嘴的鬼頭,這就是鬼城城標。我們沿街北上,路邊的店門多有鬼狀裝飾,並時有“惡鬼”或口中“噴火”,或吐著血紅的“長舌”。好在天已大亮,且是眾人同行,若是深夜獨行,膽兒小的可就慘了。

名山果然名不虛傳。進入題寫著“天下名山”且古香古氣的高大牌坊,鬆青柏翠,竹碧草鮮的名山和雙桂山分別映入眼簾。鬱鬱蔥蔥之中,點綴著難以數清的古殿廟宇,蘇公祠、鹿鳴寺、山曉亭、二仙樓、奈河橋、鬼門關、望鄉台、天子殿……我們乘索道朝“天子殿”而上。其間大家與導遊相伴,跨上“奈河橋”,闖過“鬼門關”,置身“天子殿”,回眸“望鄉台”;遊“陰曹”,閱“地府”,看“牛頭馬麵”,觀“黑白無常”,瞧“惡人惡報”,望“好人升天”……過了兩個小時“鬼”日子,或許受了些“教育”。然而,待大家從名山歸來時,根據各自參觀的景點,每人花了五十元甚至上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