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3 / 3)

在返回客輪的途中,當地的一些老人、孩子、男人、婦女拿著風格各異的,帶有“鬼”色彩的所謂紀念品,或《鬼的故事》、或“鬼文物”,或鍾馗、或陸判,應有盡有,售者跑前跑後,纏人不放,直到你買下一個“小鬼頭”他們才肯離去。“冥冥”之中,買者有所失,賣者有所得。導遊是很客氣的,把豐都“鬼”事說得淋離盡致。她說,1988年以來,豐都多次舉辦鬼城廟會和豐都地方民俗文化研討會。其實,隻是各地主辦各類藝術節,所謂文藝搭台經濟唱戲嗎!細問每年旅遊收入多少,答曰:天機不可泄露。隻知促進了豐都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豐都經濟的起飛。上船時,導遊告訴我們:時下正在興建三峽工程,大壩建成後,現在的鬼城將有一部分被淹沒。不過沒關係,我們正在開發建設新的鬼城,還要建設民俗文化園區,生態環保區和主題文化區。到2009年三峽工程完全建成後,我們的新鬼城將會成為一個更加神密而又美妙的風景區。那時,歡迎諸位再到鬼城觀光。

寫到這裏,話又該回到本文的正題了:靠“鬼”吃“鬼”。

(2003年8月12日《靜海文彙》)

雨走下龍灣

我很喜歡攝影,盡管水平有限,但對別人拍出的好照片,尤其是風光片頗感興趣,總是想取人之長,補已之短,以求長進。於是,每遇各種攝影技巧較高的照片,便愛不釋手,有時竟花錢買下。

在去下龍灣之前,我已從賓館裏出售的以下龍灣風光為主照的明信片中覽其美景了。那矗立於碧水之中栩栩如生的鬥雞石、人頭山;惟妙惟肖的香爐山、狗仔山;倒映成趣的桃子山、蛤蟆嶼;千帆競發的漁舟、高船、遊艇、客輪、令人目不暇接,不睹皆憾。

下龍市隸屬與我國廣西東興市接壤的越南廣寧省,東臨北部灣。從東興市出關,跨過北侖河上的中越友誼大橋,便進入越南的口岸芒街。由芒街乘船到下龍,就可飽覽下龍灣那被稱為“世界奇觀”的美景了。

下龍灣是越南最著名的風景區,越南人自稱其為世界第八奇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4年將下龍灣列為世界遺產名錄。由於下龍灣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若幹個千姿百態的小島,山峰造型各異,在碧綠清澈的水中倒映成趣,把下龍灣點綴的美奐絕倫。又因此處景色與我國廣西的桂林山水有異曲同工之妙,故大多遊人又把下龍灣稱之為“水上桂林”。

通往下龍灣的下龍碼頭煞是熱鬧,大有千帆競發,萬舸待渡之勢。遊船雖然不豪華,卻也打扮地漂漂亮亮,異彩紛呈。很顯然,這些船隻除部分為魚船外,絕大多數都是為遊客們遊覽下龍灣而準備的。

帶著照片中留下的美好印象,我們登上駛向下龍灣的機動遊船。船工和導遊基本都能講漢語,而且他們的普通話講得要比我們兩廣之地的粵方言普通話水平還高。“越中情誼深,同誌加兄弟”,胡伯伯的名言在他們心中記得很深、很深。因此,我們和船工之間難以區分國別,都像是自家人。遊船行駛在清澈的碧水之中,我們嬉戲於艙間,朵朵白雲遊移於藍天之際,開船時間不長我們憑窗遠眺,“水上桂林”已若隱若現地出現在前方。為了捕捉到記憶中的景象,過一把拍攝風景照的創作癮,我開始邊構思邊準備著相機。令人沮喪的是,遊船剛剛駛進下龍灣景區,天卻突然變臉,霧氣擋住了藍天,灰朦朦的;烏雲驅散了白絮,陰森的讓人害怕。須臾間,大雨傾盆而倒。頓時遊人們象泄了氣的皮球,心境大為掃興。再看一直同我們說笑的船長,臉色一下子嚴肅起來,他雙手把著舵輪兩眼直勾勾地盯著視線極短的前方。而艙內的導遊也無可奈何地感歎著:“太不巧了!太不巧了!”盡管如此,她還是極目艙外,尋找著景物。隻見她指著窗外一處朦朦朧朧的巨影說:“快看,那就是鬥雞石!”人們朝她指的方向望去,哪有什麼鬥雞石?沒有一個人能見到出發前,在照片中所見的那活靈活現的鬥雞石。人們說,哪有什麼鬥雞石?“仔細看,仔細看!”導遊說著,船已經駛過所謂的鬥雞石。“看到了,看到了!”突然,一個遊客喊起來,“像嗎?”導遊問。“不像!”“那像什麼?”“像一個巨大的鯽魚骨!”“那就對了,這鬥雞石有個特點,從正麵看像一對爭鬥的公雞,而從側麵看,就像一個巨大的魚骨標本,‘橫看成嶺側成峰’嗎!”兩個人的對話竟把眾人逗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