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2 / 3)

(2005年4月12日《天津日報》第32版 )

成語城市

我的第一次邯鄲之行竟是緣於購書。我想,這同邯鄲有著較深的文化底蘊有關吧!

邯鄲是我國古代五大名都之一,不僅在曆史上占據著輝煌的一頁,而且在文化方麵也保留著豐富的遺產。至今人們使用頻率仍高的成語中,就有相當一部分產生於以邯鄲為中心的古代趙國。據說,當地曾有人統計,與趙國及邯鄲曆史相聯係的成語典故多達50餘條,這是國內任何一個城市都難以比擬的。尤其是諸如“邯鄲學步”、“邯鄲一夢”這類直接以城市冠名的成語就更為少見了。可見,我稱邯鄲為“成語城市”是絕不過分的。

賣書的老板是個通曉曆史典故的精明人,他一邊向我們推薦新書,一邊介紹著舊都。他說,咱邯鄲是一座文化古城,你就說這成語吧,比喻在戰爭中避實就虛,迫使敵方退兵的“圍魏救趙”,主張改革更新圖強的“胡服騎射”,把市麵上缺少的貨物囤積起來,等待高價出售的“奇貨可居”,相爭的雙方都得不到好處,卻讓第三者撿了便宜的“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說明國家安定,國民品德高尚的“路不拾遺”,形容為了國家利益,從大局出發,主動向對方認錯的“負荊請罪”,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的“毛遂自薦”等都出自咱這邯鄲地區,既然到了咱邯鄲,你們可要逛逛,不虛此行噢!

不枉書老板一片盛情,辦妥買書事宜,我們便開始了對邯鄲的小遊。遊邯鄲自然不能像在沿海地區新興都市那樣,去看擎天的高樓,接踵的人流;這裏有它獨特的靜謐、風騷和曆史遺韻。

在市區北關的沁河上,有一座石拱橋,橋的左麵矗立著一塊黑色石碑,上書三個金色大字“學步橋”,一尊學步不成反為爬的雕塑位於河畔,一看便令人聯起那位來邯鄲學步,不但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來的步法也忘得一幹二淨,隻好狼狽地爬著回家的燕國壽陵人。

在城內中街,離學步橋不遠的舊城南門裏有個叫回車巷的地方,相傳是趙國上卿藺相如給大將廉頗回車讓路的地方,曆史的遺跡,傳承著為了國家的利益,爭取將相和好的感人故事。

占地三百餘畝的叢台公園,是邯鄲市民和遊人觀光的好去處,也是現代生活與古代文明的交彙地。公園內綠樹成蔭,小溪環繞,流行音樂與中外歌曲不絕於耳,而當人們拾級而上,踏著磨凹的青磚走向叢台的亭閣時,又仿佛夾雜著曆史的餘音,環繞於這座當年趙王檢閱軍隊與聆聽歌舞的觀賞台。

在一處處融古於今的遊覽處中,最想讓人目睹的當屬做出“黃粱美夢”的呂仙祠。

提起“黃粱美夢”,人們一定會想起唐人沈既濟在其傳奇小說《枕中記》中所描寫得那個讀書青年山東盧生。他進京趕考,途經邯鄲郊外一客棧,遇到了仙人呂翁,二人很快熟悉。盧生向呂翁流露出自己的理想與報負,認為自己才高八鬥,學富五車,既有拜相之才,又有任將之能,如遇伯樂,定可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不枉一生。呂翁將自己的青瓷枕遞給盧生,並告訴他,用此枕可得其誌,遂其願。此時,店主人正動手向鍋裏下小米即“黃粱米”做飯。盧生倚枕而睡,自感回到山東老家,娶了清河縣崔氏之女,妻子如花似玉,日子幸福美滿。後來他去應試,高中榜首,青雲直上,晉為宰相,所生五子也均為高官,姻親皆名門望族。盧生在朝五十載,年愈八旬,無疾而終。至終時,盧生醒來,原是一夢,此時,黃粱米飯還沒熟。這便是形容要實現的好事落得一場空的成語“黃粱美夢”。

黃粱夢村在邯鄲市北10公裏處。看得出,這裏的大門和圍牆都是新建的,棕牆灰瓦,門匾上“邯鄲古觀”四個大字為啟功先生所題。進得門來,八仙閣迎麵而立,門閣間南側影壁上鑲嵌“蓬萊仙境”四個石刻大字,傳說是成仙後的呂洞賓所書。影壁對麵是通向中軸建築群的丹門,丹門北的中院內建有八卦亭,四周為蓮池。入午門依次坐落著鍾離殿、呂祖殿和盧生祠。盧生祠前矗立著一塊偌大的繁體“夢”字石刻,祠門兩旁書一對聯,曰:

睡至二三更時,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後,無少長俱是古人。

盧生殿更有一長聯:

修到神仙,看三醉歸來,也要幾杯綠灑;

托生人世,算百般好處,都成一枕黃粱。

兩聯寓意頗深。殿內青石雕成的盧生睡像,頭西腳東,側身而臥,兩腿微曲,睡意朦朧,維妙維肖。北牆壁上繪著盧生一覺所夢的壁畫。來這裏遊覽的人看了盧生像及表現其夢境的畫,多流露出一絲笑意,不知是笑盧生,還是笑自己。我想黃粱之夢,絕不會為盧生僅做,隻要是正常人,都有美夢不能成真的經曆。離開黃粱夢呂仙祠時,聽當地人說,他們將以黃粱夢呂仙祠為依托,興建占地800畝的“天下第一夢”城,集中國曆代如“南柯夢”、“紅樓夢”、“莊公夢”、“包公三勘蝴蝶夢”等夢之大成,采取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建成一個中國夢文化的博覽中心,供人觀賞,發展旅遊業。到那時,邯鄲這個成語城市又將被稱為“夢的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