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2 / 3)

儒氣濃鬱的常家大院兒

地處晉中市榆次區東陽鎮的車輞村,有一個號稱儒商第一家族的宅院群,這就是常家大院。因該院不僅曾形成60萬平米,房屋4000餘間的規模,且有13處園林分布於院內,故又稱常家莊園。當地人說。“晉商十分寶,三分在常家”,可見常家在鼎盛時期十分了得。

汽車從太原沿108國道南下,行約一個多小時,便來到常家莊園。高高的城樓,垛式城牆,護城河畔新建起的寬大停車場十分搶眼,導遊按次序排列,與有些景點導遊搶客的情形大為不同,和常家作為儒商的風範一樣,導遊們也帶著書生氣。

跨過護城河上的石拱橋,便是常家莊園現在的正堡門。堡門南側為《豐樂亭記》,北側為《醉翁亭記》兩塊“宋代二亭雙絕貼”。貼各高3米,長13米,均為歐陽修撰文,蘇東坡書寫,未進門就顯示出與眾不同。穿過堡門,展現在人們麵前的是一條約一華裏多長的清代街道,街道北麵即為常家莊園的宅院區,由於是走馬觀花,宅院與其它大院的特點看著並不明顯。然而,最令我感到驚奇的是莊園裏的書卷氣氛和恬靜的田園景致。不但“雙絕貼”令人讚歎,園中書香濃鬱的常家莊園法貼群更彰顯著莊園的儒商氛圍。

在商言儒,使常家顯示了其與眾不同的文化個性和藝術魅力,常家之所以被稱為儒商第一家,除了其在曆史上出了許多商業天才之外,是因為他們還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文化遺產。莊園的杏林清代名人名聯貼,就選刻了清代傅山、劉墉、左宗棠等56人的作品。此外,《聽雨樓法貼》、《石芸軒法貼》、《常氏遺墨貼》、唐詩筆意貼等均給莊園平添著儒氣。尤其是莊園裏禦筆亭的44帝後貼,收集了從夏禹到清宣統共42個帝王及唐武則天,清慈禧太後兩位實質上的女帝王的遺跡。這些碑貼和墨跡,從形式上既集行、楷、草、隸、篆為一體,又風格不同,各具千秋;其內容上則指點江山,讚美風光,勸人向善,勤奮上進,興家興邦。可謂中華書法藝術之奇葩,世界藝術之瑰寶。且不說常家莊園中8萬平米的靜園中那融北方粗曠質樸與南方小橋流水的自然與人文之美,僅這書法藝術的彙集,有誰還會說常家乃至晉商是不如徽商、潮商的“土財主”?

王家歸來不看院兒

對於位於晉中靈石縣靜升鎮的王家大院,一位建築專家是這樣評價的,叫做“天上取樣人間造,雕藝精湛世上絕”。出靈石縣城東行12公裏,便到了靜升鎮。還未進鎮就有一個偌大的牌坊映入眼簾。牌坊的一副對聯或許有些誇口,上聯書“清代官商生活小天地”,下聯寫“華夏民居藝術大殿堂”,橫批是“王家歸來不看院”。走近王家大院時才感覺這對聯不算過分。

王家大院由東部的高家崖和西部的紅門堡兩處建築群組成,中間由一石拱橋相連接。高家崖的東大門上,掛著“中華王氏博物館”的牌匾,並有朱鎔基同誌書寫的“王家大院”墨跡。我們來到王家大院時已是下午6點了,晚霞映照著宏偉的大院,金色霞光鋪灑在鱗次櫛比的青磚灰瓦之上,使這座古老的院落呈現著生機。穿過高家崖,跨過石拱橋,登上紅門堡的城垛圍牆,兩個大院盡收眼底。導遊介紹說,王家自元代立祖,先是農耕,繼而經商,隨之以商伴官,以官伴顯,走上了由商及官的路子,故其建築不僅有商家的奢華,更多的是主人的意願、情趣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她指著大院的建築說,王家建此大院除實用外,更有一層含義,寓意伏臥著一條巨龍。古堡的堡門以及裝飾組成龍頭龍須,東西水井為龍眼,卵石坡道為龍身、龍鱗,其它各小巷為龍爪,北堡牆邊的柏樹是龍尾。而大院的建築格局中還組成一個巨大的王字,將王姓巧妙地夾在龍身之上,與龍融為一體。位於東麵的高家崖建築群,其形狀則似彩鳳,南門樓為鳳頭,兩邊的書院為右翼,東邊的長工院為左翼,北邊的圍牆為鳳尾。主體院落為鳳身。這種裝點建築的手法可謂獨具匠心,它是王家意念的拓展與完善,一龍一鳳,龍飛鳳舞,超凡脫俗的建築形式,寄托著王氏家族的祝福與期盼。這大概是官商色彩的晉商與其它巨商大賈的不同之處吧!然而,歲月悠悠,道是無情亦有情。200多年過去,大院的原始主人們不論是工商、農商、儒商、官商,如今早已是人去院空,留給人們的是撒落在黃土高坡上的一份建築文化遺產。

雖然是走馬觀花看大院,也使我初步領略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晉商曆史和晉商財富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已成為落日餘暉,但卻成為北方乃至中國旅遊熱線中的一輪噴溥欲出的朝陽。山西大院的平淡與雄奇,孤寂與鼎盛,寧靜與沸騰,殘落與崛起,會帶給人們無窮的想象。我覺得,這種巨大的反差,強烈的對比,其本身就是曆史留給人們的一筆巨大的財富,一種永恒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