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幾枝梅花(或桃花),兩隻喜鵲,組一幅“喜上眉梢”;拍幾束桃花、柳枝,配兩隻飛翔的燕子,組成“春燕剪柳”,青年人或情侶看了就開心。
2005年冬,我用一盤西紅柿(諧音事事)兩根青白菜(諧音清白)拍了一幅名為“事事清白”的照片,當年在本縣的“小城故事”攝影展中廣受歡迎,很多熟人求我為其製做後擺在居室,一些不熟的觀眾則要求購買。2006年2月10日,這幅照片在《中國攝影報》“家園”版刊登。有的紀檢監察部門負責人還建議製做此片掛在單位,提示幹部“規規矩矩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在我拍攝(製做)的吉祥民俗照片中,最受歡迎的當屬一組牡丹組合。如用牡丹配以壽石、公雞(諧音吉)組成的“富貴大吉”(此片已使用70餘次);用牡丹配以鬆枝(象征長壽、長青),組成的“富貴長青”得到一些老年朋友的好評,有的則要求為其印放後擺在居室;由牡丹、月亮、垂柳組成的“花好月圓”被很多青年選擇。當然,還有“國色天色”、“花開富貴”等也很受歡迎。
吉祥民俗照片可發揮的餘地很大,製作成本不高,也不用花很多錢在名山大川中奔波(我並不否定有條件的影友去拍攝更好的風光照片)。影友們可根據自身條件,按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的吉祥取向,盡情發揮,充分想象,拍些吉祥民俗照片。當然,拍好吉祥民俗片要有一定的吉祥民俗知識,需要我們在拍攝實踐中深入學習、廣泛涉獵,用知識武裝自己,以淵博的知識,豐富的聯想,身邊的素材,拍攝出更多更好的廣受歡迎的大眾化吉祥民俗照片,拓寬我們的攝影領域。
(2007年5月10日《中國攝影報》)
我在家鄉拍“美景”
一個攝影愛好者,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較多的外出機會,能夠到祖國各地拍攝名山大川,江河湖海,沙漠邊關,人文風情,不但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作品還能發表、參展、出書、銷售、掙銀子,這當然是樂此不疲的好事。不過,沒有這種條件也無妨,咱就拍自己、拍身邊,拍家鄉,祖國山河美,家鄉日日新嘛!
拍家鄉至少有兩個作用:一是拍攝家鄉的變化,通過照片的積累,讓鄉親們看到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跨越,感到日子紅紅火火,大有奔頭,增強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信心;二是拍攝家鄉獨有的景色,通過傳播,讓家鄉以外的人了解家鄉,擴大家鄉的知名度,這是一舉兩得的事。
一、拍攝家鄉的變化
我的家鄉在天津近郊,自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尤其是改革開放近30年來,不論從衣食住行,還是生產方式,種植結構,產業結構,以及人們的精神麵貌、思想觀念諸方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於這些變化是長時間積累的,沒有係統的圖片資料做比較,鄉親們就感受的不很真切。我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任放映員時,就嚐試著拍些鄉親們工作、生活的照片,製成幻燈片進行放映,雖然不很全麵,拍攝目的和拍攝手段也在不斷改變,但彙集起來,就是家鄉發展、進步的真實寫照。我拍攝的“農民趙永剛花錢買爹娘”入選“燕京杯”新聞攝影賽,發表在《中國青年報》1995年1月15日頭版;“靜海農民集資辦公交”入選“505”杯新聞攝影賽,刊登在1998年4月2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農耕方式大飛躍”等兩組五幅照片,以對比的形式,入選“小天鵝杯巨變20年”攝影賽,1998年12月10日和1999年1月17日刊發於《解放軍報》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當鄉親們看到這些照片時,既感到親切,又能品味到自己身邊一步步真真切切的變化。他們感謝黨的惠民政策,也感謝攝影藝術為他們留下了珍貴的史科。
二、拍攝家鄉獨有的景色
一般情況下,無論家鄉景色多麼平淡無奇,也會與他鄉不同,也會有“出彩”的地方,我們要選擇的,就在於與他鄉的不同點。我的家鄉有著名的團泊窪,當年詩人郭小川的一首《團泊窪的秋天》隨著電波把這裏傳送到神州各地;有改革開放以來率先發展的大邱莊;有中國北方最早實現一戶一棟別墅、一輛轎車、一部電話、一台電腦的史家莊;有雖已幹涸,但曆史悠久的大運河,有大運河畔四季不同的風光和沿岸日新月異的村莊。這些有特色的地方離我很近,我可以按季節拍攝,也可以隨時拍攝,這是攝影愛好者拍片的優勢。於是,我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每年拍一些,積累了很多資料。市裏編輯年鑒,或國家有關部委編輯某些書籍,涉及本縣的內容,有關人員經常找我提供照片。我的6幅反映家鄉風貌的照片,2004年、2006年還上了郵政明信片和集郵冊,讓“鴻雁”把家鄉的美景帶到全國各地,四麵八方,從而提高了家鄉的知名度。我拍攝的“舞起團泊湖”被廣泛用於本縣公共場所及部分友人居室。這“得來全不費工夫”的照片,恐怕是出一兩趟差難以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