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1 / 3)

第17章

二是要有政治敏感,善於把傳統小素材與國家的大題材相聯係。我們常說“盛世歡歌”,民眾的情緒是同國家的強盛、平安、和諧相聯係的。國強民自安,家富民自樂。因此,諸如港澳回歸、黨和國家重要會議的召開、申奧成功、“神舟”飛天等喜訊,都會在民間花會表演時,通過多種形式表達出來。拍攝到這樣的畫麵,不但增加了發表或參展獲獎的幾率,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寶貴的曆史資料。我1997年拍攝的《迎回歸》,入選《人民日報·海外版》秦池杯新聞攝影比賽,發表於當年3月20日該報一版顯要位置。1998年拍攝的反映落實十五大精神的《心聲》等一組花會照片獲天津攝影家協會“農村新貌攝影賽”二等獎。1999年拍攝的《萬民同慶澳門回歸》12月17日被《農工商時報》刊發在一版顯要位置。近日,我拍攝的靜海鎮二街“群英薈萃”秧歌隊展有“和諧”二字造型的畫麵又被2007年1月30日的《天津日報》刊發,通過這一畫麵,表達了靜海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建設經濟發達、文明和諧新靜海”的決心和信心。

三是要善於保存,為家鄉積累豐富的照片資料。照片拍攝的是瞬間,記錄的是曆史。若幹年的花會照片彙集在一起,就會體現出這個地區民俗文化的傳承,就會讓人們在傳統民俗文化中發現社會諸多方麵的發展變化。因此,要妥善保管好包括時間、地點等內容的所有攝影資料,切不可隨拍隨看隨丟,浪費了自己的勞動,浪費了攝影資源。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傳承中會不斷創新,新時代、新生活會賦予花會諸多新內容。隨著靜海“文化興縣”戰略的提出,我們會迎來靜海文化事業的又一個春天,家鄉的花會也一定會綻放出新的多姿多彩的花蕾,為攝影人提供更加豐富的畫麵。

花會,真是一個展示和諧和靜,永拍永新的題材。

(2007年3月2日《中國攝影報》)

拍些受歡迎的吉祥民俗片

吉祥民俗是先民在長期的曆史中自然產生、自願接受的產物,是人們麵對強大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而祈求庇佑的意識。這種意識一直被人們傳承著,它不以社會的進步而消亡,而是在吉祥之中盼望著新的、長久的吉祥。其實這也是一種進取精神。

如今,我們正處在國泰民安的和諧盛世,過上好日子的民眾,富而思樂,富而思文,人們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著自己的文化品位,豐富著自己的業餘生活。近年來,我就發現身邊居民不但與書畫作品“關係”密切了,而且對攝影作品的興趣越發濃厚。人們覺得,買上(或求自己熟悉的作者精放)幾幅照片擺掛在居室觀賞,也很愜意。

攝影作品進入普通居民家庭是社會的進步,是大眾欣賞水平的提高,對攝影人來講也是件好事。但我發現,大多居民選擇的照片並非獲獎作品,也不是有較高社會價值和曆史價值的照片,而是居民能夠“讀懂”的“大眾化”照片。而在農村,人們選擇的幾乎是攝影人認為藝術價值不高的“土”照片。最受大眾歡迎的(或許是某一地區)當屬吉祥民俗類照片。

吉祥民俗照片之所以受歡迎,與人類共存的“趨利心性”有關。當然,我們不能把趨利心性的“利”簡單地理解為是狹隘的利益和錢財,它泛指對人類有利的一切事項,諸如追求吉祥、幸福、長壽、平安,希望事物朝著有利於自身發展等等。在裝修漂亮的居室配以符合大眾心理和欣賞習慣的吉祥民俗照片,當然是錦上添花、賞心悅目了。

近兩年,我嚐試著拍攝(含簡單製作)了一些吉祥民俗照片,當地(天津市郊)居民就很喜歡,有的一個內容印放了18寸以上片70餘幅,有的還參加了中國民俗攝影展,有的竟也刊在了專業報紙上。

其實,拍攝吉祥民俗片很簡單,隻要把大眾認知、熟悉的吉祥語言,配以相關的動植物,組合後再題款、題字、鈐章即可。

比如“連年有餘”,到荷塘拍些荷莖、荷花、荷葉,再到農貿市場拍幾幅鯉魚、金魚素材,然後在電腦上去粗取精,加以製做,連同蓮(荷花)餘同魚諧音。白背景上綠色的荷莖荷葉,粉色的荷花,桔紅色的魚,流暢的題字、紅色的鈐章,既簡潔明快,又吉祥上口,人們自然喜歡。

拍一幅“聰明伶俐”,選兩根白根青葉的大蔥(諧音聰明)、一束綠葉紅果兒的荔枝、一盤菱角(諧音伶俐)組合在一起,配上題字和印章,有上學兒童的家庭就樂意擺放。

用幾個橘子(諧音吉)一個工藝品如意組合成“吉祥如意”;在花瓶中插幾枝竹子,瓶旁放幾個工藝爆竹,組成“竹報平安”;拍攝貓(諧音耄)蝴蝶(諧音耋),牡丹(象征富貴)做素材,組合成一幅“耄耋富貴”;把紅嘴的桃子(長壽)、黃色的佛手(有福)露籽的石榴(多子)放在工藝考究的籃子裏,組成一幅“福壽三多”,老年人一定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