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琵琶島畔伴鷗行
琵琶島是朝鮮羅先市所轄的一個小島,因其形狀如同琵琶而得名,她以翡翠般的身姿從陸地延伸至日本海(朝鮮稱為東海)。
到朝鮮的次日,我們的行程便是從羅津市出發參觀琵琶島。
羅津市和先鋒市是朝鮮1991年底設立的自由經濟貿易區,1996年2月兩個市合並各取前一字取名羅先市,成為直轄市,同時升格為由中央直接管轄的對外開放的自由經濟貿易區。與非開放地區隔離開來,如同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沙頭角的管理模式。這裏地理位置優越,比鄰中俄,是一個“雞鳴聞三國,花開香三疆”的邊疆濱海地帶。
路上,朝方導遊用流利的漢語講述著中朝友誼,講述著毛岸英、黃繼光、邱少雲、羅盛教等誌願軍烈士的英雄事跡,也講述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科學發展觀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打消了我們之間的陌生感。他們唱的《誌願軍軍歌》鏗鏘高亢,《我的祖國》、《月亮代表我的心》委婉悠揚,我們不會朝鮮語言,隻好用中文唱起《賣花姑娘》、《鮮花盛開的村莊》等朝鮮電影歌曲予以回報。汽車裏歡聲笑語,愜意無限。
由於大多是土路和沙石路,汽車很顛簸,人們戲稱免費按摩。田野裏,當地人有的集體鋤玉米,有的管理水稻,類似我們在“人民公社”時期的集體勞動。路邊行人大多佩戴著金日成主席像章,他們走路較快,服飾顏色多為黑、蘭、綠,學生則是白襯衣、黑褲子。有的婦女頭上頂著大包自然地走著,顯示著鮮族婦女特有的技能。因朝方不準拍照,這些難忘的畫麵隻好留在記憶中了。
來到琵琶島時,小島已被烏雲籠罩,天上輟下串串雨絲,小島在海中已成為時隱時現的蜃景了。導遊見我們露出茫然,便挑逗似地大聲說:“你們敢在雨中與大海搏鬥嗎?”“敢!”我們不假思索地隨便答了一聲。“那好,咱們改變行程,大家先跟我上船,看海鷗,看海狗。”於是,我們登上遊艇,穿上桔黃色的救生衣,準備駛向大海。
船剛開動,我便留意了一下海水。我看到,這裏雖是近海,但水是清澈的,淡淡的綠色,顯示的著末被汙染的純淨,難怪海狗這一夫多妻的珍稀動物可以在此生存,海產品的味道也不一般呢!
輪船拖著白色的浪花行出不遠,便引來群群海鷗伴隨翱翔。這些精靈嗷嗷地叫著,時而騰空滑翔,時而入水覓食。它們似乎真的有特異功能,隻見一隻海鷗俯衝而下,瞬時,又騰空而出,飛離遊艇。朝它望去,隻見嘴裏銜著魚兒,其捕捉的速度和準確度令人難以置信,並由此產生佩服。此刻,我們毫不吝嗇地拿出隨身攜帶的食品,掰成小塊,向海鷗們擲去,或許是海鷗們早已嚐到過這樣的甜頭,小食塊剛一出手,它們便準確地接到嘴裏,與其說它們是在覓食,不如說它們是在表演。這樣的高難動作,絕不是短時間練就的,真是任何生命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取食技藝。美食進腹,它們就發出“嗷嗷”的叫聲,像是對我們表示謝意。在與海鷗的嬉戲中,我們的衣服淋透了競全然不知。可見,人到盡情處,翁亦現童真。
轉眼間,四十分鍾過去了,當遊艇返航時,海鷗依然戀戀不舍地追逐著。鷗翔空中,船行大海,浪花翻卷,海狗追逐,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圖。
離船登岸時,小雨漸漸地停下來,風兒吹走了罩在琵琶島上空的烏雲,太陽露出了半張笑臉。當我們來到琵琶島時,這裏的漁民們已將準備好的海產品擺到我們麵前。鮑魚、海參、毛蟹、蝦仁兒、麵魚、魷魚、海螺、北極貝應有盡有。吃鮮的,馬上烹調,捎幹的,給您打包,與市區市場內不同的是,這裏的產品可以劃價兒,這大概就是自由貿易區的特色吧。遊客們按照有關規定,買一些海關允許捎帶的產品,當地人用自己的勞動換取著外彙——我們的人民幣,當然也有俄羅斯的盧布。交易成功後,買賣雙方都有一種雙贏的感覺。
當我們離開琵琶島、離開羅先市回到祖國一方,看到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時,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我們心中升騰。我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祖國繁榮富強而自豪。我們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充滿信心。
(2010年8月3日《天津日報》第20版)
鐵骨柔情係牡丹
季春孟夏的洛陽簡直就是一座花城,牡丹花城。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這裏幾乎到處都是盛開的牡丹,在街旁,在路邊,在山坡,在村巷,在公園,在寺院,皆見牡丹怒放,欣聞四處飄香。
當地人說,牡丹因帝都而榮耀,帝都因牡丹而美麗。
是的,洛陽一直被稱為千年帝都。有人考證,自夏、商、周至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先後在此建都,共有105位皇帝在洛陽君臨天下,曆時約1500餘年,洛陽是我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曆史名城。而牡丹則因為“洛陽地脈花最宜”,不但早有種植,更由於她色澤鮮豔,雍榮華貴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名花。早在隋代,煬帝就欽命牡丹為隋朝花,唐代被譽為國色,宋代又稱其京花,清代慈禧冊封為“國花”。牡丹則憑著自己的鐵骨和柔情,廣受人們的愛戴。多少年來,人們栽牡丹,賞牡丹,寫牡丹,畫牡丹,吟牡丹,唱牡丹,使牡丹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有人統計,僅全唐詩中寫牡丹的詩就有五百多首。而宋詞中也不乏吟頌牡丹之作。馮夢龍的《秋翁遇仙記》、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以及當代電影《紅牡丹》及其插曲《牡丹之歌》等有的對牡丹作了介紹,有的借花喻人喻事,均從多種角度對牡丹加以讚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