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1 / 3)

第15章

沿茂密林木掩映的甬路拾級而上,環顧身邊,鬱鬱蔥蔥;舉目遠眺,生機盎然。葉劍英元帥題寫的“虎頭山”三個紅色大字遒勁雄健,鐫刻在甬路旁的石碑上。而作為遠道而來的我們,卻看不到虎頭模樣,這大概就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吧!一路走來,個個景點曆曆在目,這些景點,大多是人文的,卻又是自然的,自然造就了大寨,大寨又造就出新的自然。虎頭山東部、南部的森林公園,不但為大寨輸送了清新的空氣,培養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大寨的未來儲存著豐富的致富資源;山西部的狼窩掌,梯田層層,疊疊障障,這就是當年大寨人經過“三大戰役”把窮山惡水變成的良田;大寨村的窯洞加樓房式的居民樓掩映在北部青山之中,時隱時現;支農池水清樹碧,團結溝渡漕淩空,氣勢恢宏;周恩來總理紀念亭、大寨展覽館、郭沫若詩魂碑、大寨碑林及大寨文化展覽館等儉樸而又各具特色。在虎頭山上,我看到三處墓地,他們分別是國務院原副總理、大寨村原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墓園,大寨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大寨人心中的老英雄賈進財墓和著名作家孫謙的墓地。其中陳永貴墓較有氣勢,它與大寨展覽館相呼應。陳永貴罩著白毛巾的雕像麵對展覽館,沿雕像後分別蘊含著在陳永貴72個生命春秋中有38載的黨齡和8年在中央決策層,工作經曆等數字的台階而上,便是陳永貴墓,墓碑上書“陳永貴同誌永垂不朽”。三個墓地都是背靠虎頭山,麵朝大寨村,他們在“看”著大寨村的發展,“盼”著大寨人更加幸福。逝者,為大寨的發展變化做出貢獻;生者,把他們心中的英雄永遠銘記。

全國農業學大寨高潮時期,我還是人民公社一社員,處在修地球的行列,不具備到大寨實地學習的資格。那時候,我們經常把“農業學大寨”的牌子插在地頭,並在休息時學習大寨經驗,唱《學習大寨趕大寨》等歌曲。通過學習,知道了大寨有“七溝八梁一麵坡”的地形,大寨人用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精神三戰狼窩掌,把窮山惡水變成“海綿田”,靠農業科技實現了畝產千斤糧,以及大寨人“聽天由命害死人,人定勝天力無窮”,“要想山河變,就得艱苦幹”,“不靠天,不靠地,戰天鬥地靠自己”的豪邁氣概。雖然這些在當時我們並沒有親眼見過,但總覺得這種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在大寨展覽館,7個部分祥實的內容和鮮活的圖片資料充分展示了大寨人當年戰天鬥地,改造自然的風貌,讓我們看在眼裏,佩服在心裏。在我國國民經濟還處在困難時期,生產力極為落後的情況下,大寨人用鐵錘鋼釺,肩挑人扛把“七溝八梁一麵坡”變成米糧川,靠什麼?靠的是一種精神,一種頑強,一種毅力。可見,人是不能沒有精神的。

大寨是一個隻有160多戶人家,500多口人的小村。在村的主幹道兩邊分布著二十幾家用於供遊人食宿的農家院。凡不願住賓館的客人可在農家院小住幾日,在這裏體驗大寨人的新生活。這些農家院是近十幾年來陸續興建的。晚上,我在與這裏的村民交談時得知,隨著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不斷深入,大寨人在村黨支部書記郭鳳蓮同誌帶領下,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先後辦起了水泥廠、酒廠、針織廠、貿易公司等企業。同時,大幅調整農業結構,讓不利於機械化作業的小地塊退耕還林,栽花種樹,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開發旅遊,搞多種經營,如今農民年人均收入達到六七千元。這個數字是否準確我不得而知,但談到自家收入農民往往是保守的,這是事實。

已是 23點了,“忙”了一天的大寨還是未安靜下來,窗外燈火通明,村委會門前的“樂人樹”(過去因常在樹下憶苦曾被稱作“苦人樹”的一棵巨柳)在婆娑起舞,遊人們還在三五成群地欣賞著大寨的夜景。我躺在床上難以入眠。我想,過去大寨人戰窮山,治惡水,奪高產,先公後私交售愛國糧,這是基於他們要解決自身的溫飽問題和他們對祖國的感恩之情。毛澤東主席號召全國“農業學大寨”,則是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建設社會主義農業構想的一種探索。而大寨今天的發展變化,是與新一代大寨人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實創新離不開的。其中,蘊含著科學發展的精髓。我覺得,艱苦奮鬥是大寨人的精神財富,隻要他們能夠守住這筆財富,再能夠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與時俱進的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新途徑,大寨將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9年6月30日《天津日報》第24版)

夜登泰山

電視屏幕上,巍巍群山,層巒疊翠,白色雲海,悄然舒卷。山峰之巔的一塊平坦的巨石上,一位白衣長者上身輕柔,腳似磐石,穩如泰山地打著太極拳。特寫鏡頭時,老者身輕如燕,淡定從容,慈祥中透著剛毅。俯瞰時,老者在直升飛機飛轉的搖拍下,恰似傲然青鬆,挺立於泰山之上。這老者就是北京體育大學武術係教授門慧豐先生。當年,中央電視台以泰山北背景,用有著幾千年曆史、具有豐富東方文化內涵的武術太極拳在這裏迎接新世紀第一縷曙光的到來。

門慧豐先生是靜海縣中旺鎮李莊子村人。是中國著名的武術教育家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武打電影《武林誌》的武打設計。正在播出的電視片是靜海電視台最新錄製的《靜海人》,門慧豐教授憑著他在中華武林的影響,入選《靜海人》欄目,這是一件好事,用走出家鄉的靜海人的業績鼓舞家鄉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