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1 / 3)

第14章

在玉龍雪山下,由著名導演張藝謀等策劃和指導的大型歌舞《印象·麗江》更是讓來這裏的人們多了一分了解麗江曆史和民俗文化的機會。在巍峨的雪山下,當地能工巧匠依山就勢、搭台鑿洞,把一部反映麗江地區民族生活、氣勢恢弘的壯劇展現給來此觀光的人們。當我們在露天劇場坐下來的時候,一驃馬幫悍然而至,一時間,演員們就讓我們的思緒閃回到久遠的茶馬古道時代。《對酒雪山》、《打跳組歌》、《天上人間》、《鼓舞紫天》、《祈福儀式》等六個部分雖然沒有十分連慣的故事,然而,從當地藏族、納西族、彝族等10個少數民族中選出的500名農民演員,以雪山為背景,以民俗文化為載體,卻把遊人從四麵八方來到麗江,體驗生命與自然的關係,遊曆古城與生活對話,以及對當地曆史和生活的體驗表現的十分真切。

難忘麗江,還在於麗江留給我們那燦爛的古代文化和建築文化。

客觀地說,人們常提及的麗江,大多是指麗江地區所屬的大研鎮,即麗江古城,而非泛稱的整個麗江地區。據說,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了。古城西枕獅山,北依象眼山,四周青山環繞,泉水穿巷走院,形似一塊大硯,故名“大研”。在這個麵積約為14平方公裏的古城中,居住著4200餘戶人家,多為納西族。這是個沒有圍牆的城,原因是據說古代麗江世襲的統治者均姓木,若依城建牆,木字加框便成了困字,於是麗江就一直沒建圍牆。

來古城的中外遊人很多,可謂摩肩接踵。我們隨著人流來到“四方街”,這是古城的中心,四麵通衢,是人們尋找往返路徑的標誌。在外地人眼中,古城的建築大同小異,信步走開去,你會難辨來路。各個街上均由五彩石及石板鋪就,平坦潔淨,石子和石板已經磨踏出光亮,打烙著歲月的印記。街旁小橋流水,綠樹成蔭,各家門口分別由石板或寬厚的木板搭在涓涓小溪之上,與街道相連接。古樸典雅的店鋪酒肆、茶社外簷上方,掛著串串紅燈,點綴在綠樹叢中,衣著民族服裝的姑娘站在門旁迎接著客人。所有的主街道都洋溢著家家門前流活水,戶戶垂柳拂屋簷的氣氛,古城展現給我們的儼然是高原姑蘇景象。我冒昧地走進一家尋常百姓院中,此院格局為三方一照壁,院中有一方池,池中魚兒漫遊,漣漪泛泛,池上方擺著北方人叫不出名的各種花卉。花卉上方的門窗雕飾著花鳥等圖案,極富文化氣息,小院把納西民族藝術造詣和審美情趣表現的淋漓盡致。對於我的到來,主人並末生疑,以為我是渴了,便指著寬敞廳廊的桌子上擺放的茶具,客氣地意示我喝茶。我搖搖手,並微笑著向主人表示著謝意。

從主幹街道通往民居的裏巷,空間有些窄,巷內各戶的樓比主街民族化的程度更為明顯,門上均貼著漢文和一些象形文字組成的對聯之類的裝飾,這種象形文字就是古老的東巴文字。東巴文字目前已收集約2000個,但起於何時、由誰創造已很難考證,盡管如此,她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極有價值的瑰寶,是勿庸置疑的。在裏巷,有年輕人幫著老者製作烙畫,畫中文字大多配有東巴文字,納西人將帶有東巴文字的紀念品出售給遊客。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和麗江與外界交往的增加,東巴文字的使用價值在減少,然而她作為民俗文化的象征其藝術價值卻在增加。那些來裏巷拍攝的、考察的、購物的人影就說明了這些,也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

我們走了,他人去了。麗江在交流之中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美麗的自然風光,展示了豐厚的文化積澱。同時,在交流之中經濟社會發展了,進步了,這是我常想的,最為難忘的,也是我的祝願。

(2008年11月18日《天津日報》第24版)

石頭 古村和人

我國有好多石頭村,諸如北京門頭溝區爨底下村,天津薊縣西井峪村,河北涉縣王金莊村,廣東思平雲禮村等等。

石頭村大多依山而建,以石鋪路,鑿石而用,砌石而居。

石頭村因交通不便,山窮水惡,資源匱乏,曾飽受風霜,度日艱難。

石頭村又因文化積澱深厚,或曆史悠久、“戰功”顯赫,或出過名流,遺跡頗豐而成為寶貴的遺產。

石為天地之寶,人乃萬物之靈,人能識寶,寶亦通靈。因此,當改革春風吹入深山,幫助我們揭開這一個個古村落的麵紗時,展現給人們的不僅是古人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的燦爛文化,更可貴的是當今村裏的“能人”們用新的思維,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對自己生產環境和生活空間進行的經營。他們在老祖宗留下的遺產上,開辟了新的致富途徑,提高著自己的生活水平,改變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時向中外遊人提供著一處處了解中國農村文化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