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2 / 3)

人們早期喜愛牡丹或許不單是因其瑰麗,更重要的是緣於牡丹的傳說。據《事物紀原》載:唐代時,武則天冬日遊上苑,酒後寫出“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之詩。百花得知後不敢違命,一夜俱開。獨牡丹不隨波逐流,不懼武後淫威,拒絕違時開放,雖然最終被武後貶至邙山與無數的墳墓為伍,但充分顯示了牡丹柔情鐵骨的高尚品格。

至於牡丹名稱的來曆,當地也是有著一段美談。傳說,洛陽一帶遭瘟疫,一男童為救母病,受仙翁指點,去瑤池偷取王母娘娘的仙丹,不巧被發現而遭追殺。當他逃至洛陽地麵時,男童情急之下將仙丹悉數灑向大地。轉眼間,洛陽邙山一帶開出漫山遍野的鮮花。仙翁又指點人們用花熬藥湯祛病,使瘟疫退去,黎民病愈。因這花是王母金丹所變,所以大家把這花稱之為“母丹”,後又稱之為“牡丹”。其實,牡丹的確是有藥用價值的。《神農百草經》將牡丹列為中品,可“除症結瘀血,安五髒。”現代中醫學認為:牡丹根可入藥,有清熱、活血、調經的作用。如此之多的優點集牡丹於一身,人們又怎能不愛牡丹呢?

我是緣於拍攝牡丹而兩度到洛陽的。第一次錯過了盛花期,因沒有觀賞到牡丹高雅的芳容麗質而留下遺憾。二赴洛陽才終於使我領略到劉禹錫那“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詩意。

位於洛陽市中心的王城公園距我們住的賓館較近,這裏便成為我們拍攝的首站。進得園來,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與其說這裏是公園,不如稱其為花園。徜徉在牡丹花的“海洋”裏,那感覺格外不同。我看到,仙子們雖同為牡丹,但花色各異,花形迥然。曲徑甬路兩旁,朵朵碩大的牡丹或翹首迎客,或揚頭展姿,傲視飛燕倚新妝;或隨風撒嬌,或互相挑逗,笑看戲蝶雙漫舞;或姐妹低語,或隱叢羞澀,“含芳隻待舍人來”,那真是千嬌百媚,風姿妖嬈。陽光下,“太陽紅”舒展著身段,“紅寶石”也不示弱,你紅我紅,大家共鮮共豔。“黑花魁”作為牡丹之極品,也“紅得發紫”,花大色重,張開笑臉迎遠客;“夜光白”素衣散披,淺黃花蕊清香飄灑,聞香而來的蜜蜂輕歌漫舞於花蕊之中,從事著“甜蜜的事業”。“青龍臥墨池”,“李園春”、“藍田玉”等八百餘種十多萬株牡丹把王城公園裝扮得多彩多姿,讓人流連忘返。

在中國洛陽國家牡丹園,50餘萬株牡丹更是移步換種,各領風騷,茫茫花海,色彩繽紛。據帶領我們拍攝的楊先生介紹:國家牡丹園初建於1978年,時下已有五百餘畝盛花,二百餘畝苗圃。1992年,林業部批準建立國家牡丹基因庫,2003年國家林業局批準建立國家牡丹園,成為我國唯一以國家名義命名的花卉專類園。科研人員為了讓牡丹四季開花,進行了多年技術攻關,終於研究成功周年開花的牡丹品種,武則天沒有見到的景象,如今卻讓平民百姓大飽了眼福。

既然是國家牡丹園,這裏的牡丹品種自然是可想而知了。姚黃、魏紫、趙粉、豆綠等“四大名品”的身影均在這裏顯現,我一一觀賞著,拍攝著。花王“姚黃”展開白晰的笑臉,豎起黃色的花蕊兒顯示著高貴;花後“魏紫”緊簇柔團團的紫衣,矜持中透著閨秀風度;“二喬”有的左白右粉,有的內乳白漸變於紅,猶如大喬小喬重返人間;“趙粉”白中透粉,雍榮華貴;“豆綠”衣著看似簡樸,不願展姿,卻盡顯極品風範。遊人們聞香止步,觀其雍榮,賞其華貴。看得出,大家都想湊上前去與牡丹一吻,同牡丹交流。然而,大家最終打消念頭,難舍難分地離去,生怕攪了眼前的美景,擾了牡丹仙子們恬靜的心情。

在中國國花園,在神州牡丹園,在邙山,在白馬寺,紅、白、粉、紫、黃、藍、綠、黑、複色等九大色係的牡丹,清晨“國色朝酣暢”,傍晚又“天色夜染衣”,她們日夜扮靚洛陽,陶醉著遊人,給人們帶來清新高雅的享受。細心的人,透過托舉柔美之花的繁茂綠葉,便可見到牡丹那堅硬的軀幹,健壯的虯枝,便會聯想到牡丹仙子不為強暴淫威所屈,絕不違時發花的剛毅風骨。所以說,牡丹是鐵骨柔情係於一身的。而隨著園藝科技的進步,如今的牡丹卻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美麗不分季節的獻給廣大民眾,她把對帝王的鐵骨變成對民眾的柔情。我們應該感謝牡丹,我們更應該感謝這個四季花開、廣遂民願的和諧時代。

(2010年8月3日《今晚報》)

花會:和諧社會看民樂

臘月、正月,又到了各地花會組織相競亮相,展示風彩的時機。

花會是一種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濃鬱地方特色的廣場舞蹈,大多是民眾為迎節日、搞慶典、祝豐年而自發參與,屬民間藝術範疇。花會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經過民眾加工、創新,內容不斷充實,技藝不斷提高。同時,由於各民族、各地區的曆史、風俗習慣以及自然條件的不同,其形成的風格和特色也有著明顯差異。

花會作為民眾自娛自樂的藝術形式,其興衰也必然和人們所處的生活環境及時代背景緊密相連。

家鄉靜海是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的地區,花會演出的曆史也比較悠久。據老人們講,早先,全縣有40多種表演形式的160多道(一支表演隊伍在我們當地稱一道)花會,其中秧歌類的高蹺會、小車會、大頭娃娃會等近百道;武術、雜技表演類的如少林會、中幡會、杆兒會等有30多道;道具類的如舞龍、舞獅、旱船等有20多道;還有一些如八大帥、眾善會等祭祀類的花會。在農村文娛活動尚不發達(當然在民眾還沒解決溫飽,對娛樂要求不高)的時候,這些花會便是鄉親們主要的娛樂形式。鄉親們利用冬閑季節演練,集中在每年農曆正月十四至十六在本村進行踩街表演,表演水平高的常常應邀到鄰村演出。進村時,邀請的村子要鳴放鞭炮以示歡迎;受邀的花會組織到了外村便使出絕活,盡情地表演拿手好戲,充分展示才藝。人們在花會帶來的歡娛之中辭舊迎新,跨入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