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爽快的答應下來,我們爽快的連幹三杯後,我開始滔滔不絕的訴說起來——
同中國上下五千年曆史相伴時間最長,聯係最為緊密的恐怕非“酒”莫屬了。酒是用米類、麥類、玉米、高粱等和酒曲釀成的一種飲品,我國各地都有自己的名酒,品種繁多。白酒分為:醬香型(茅台、酒鬼等)、濃香型(五糧液、瀘州大曲等)、清香型(汾酒、劉伶醉等)、米香型(以桂林三花酒為代表)、其它香型(西鳳、老白幹等);酒香特點是柔潤、甘爽、綿長、醇美。因原料、釀造加工、貯藏等多種條件的不同而有很多種類。從製作方法上分為蒸餾酒和非蒸餾酒兩大類,前者可見於一般的白酒,後者有米酒、黃酒和葡萄酒等等。
“自古賢人多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可見人們對能飲善飲者還是持讚賞的態度的。酒的起源現今已無從考究,但對與酒有關的曆史事件和人物,人們卻耳熟能詳,津津樂道。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當中,酒幾乎滲透到方方麵麵的社會生活中,能飲幾杯的更是大有人在,正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曆史留有的典故很多,如: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關雲長溫酒斬華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武鬆景陽岡打虎等等。中國古代的不少名人都愛酒、好酒,他們的詩興、文思和奇想因酒而勃發,借酒迸發出美麗的詩篇和壯舉!酒催文人興,酒壯英雄膽。酒能使人大腦興奮,情緒和思維進入高度活躍狀態,即靈感狀態;也壯膽氣,無懼生死。當然,曆史上還有不少古人因沉湎於酒,惹下禍端,引來亡國和殺身之禍的,像“殷紂王酒池肉林”,“魯智深醉打山門”和“智取生辰綱”等之類,古來飲酒誤事者大有人在。古人的酒品與酒風、酒德已經伴隨其人品定格於悠久的人文曆史長河之中了!
曹操《短歌行》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因其華句滿章,言辭精辟,對酒有著獨到的見解。據說這古人劉伶本是天宮的酒童,後犯律條被貶到凡間,但是劉伶嗜酒的本性難改,且酒德難提,常在醉酒之後裸體在道路上狂奔。如此傷風惡俗之舉,連玉皇大帝也看不下去了,就派杜康下凡界點化他。且說杜康來到他當年釀酒的杜康河畔,開了個杜康酒館,撰聯一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盅海底眠。劉伶聞之,徑自來到杜康酒館,讓杜康把店內美酒悉數拿出。杜康說道:“我這酒的酒勁非同一般,隻能喝一杯,否則會醉的不省人事”。劉伶不聽,堅持要連飲三杯,結果,三杯酒下肚,頓覺天旋地轉,倒地不起。誰知這劉伶一醉就是三年,醒來後連說好酒哇!跟隨杜康回到天庭重做酒仙,演繹了一出千古美談的“劉伶醉”。
在盛唐的“飲中八仙長安酒會”。這“飲中八仙”分別是詩人賀知章、汝陽王李璡、左相李適之、美郎崔宗之、素食者蘇晉、詩仙李白、書法家張旭、辯論高手焦遂等八人。這八位聚在一起,結果就是:“酒神酒仙,高朋滿座;你來我往,舉杯豪飲;觥籌交錯,滿座盡歡;坐而論道,醉而忘憂;以文會友,以詩下酒;醉裏挑燈,燈下尋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逢知己,千杯恨少;……”這簡直就是一場瀟灑快活的神仙酒局。
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且看這八仙隻喝得:一仙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二仙汝陽王: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三仙李適之: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四仙崔宗之: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五仙蘇晉: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六仙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七仙張旭: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八仙焦遂: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八仙酒後的德行已是躍然紙上,他們酒後大事小事便可頓時化為烏有,天地萬物即刻視作無物,讓自己與天地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