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聽,果然新鮮別致,大加讚賞。
異寫一字失功名
北宋仁宗時,有個文人趙旭,在一次科舉考試中文章出眾,堪稱榜首,在殿試時被仁宗皇帝看中,但一看他寫的字,很不正規,把“唯”字的“口”字旁寫成了三角形的“厶”。仁宗說:“卿文章錦繡,然將‘唯’字的‘口’旁寫成了三角,有失規範。”不想這個趙旭自我感覺良好,忘乎所以,高聲答辯稱:“口與厶在書法中是可以通用的。”宋仁宗大怒,提朱筆寫了“去吉、呂台、私和、句勾”幾個字,擲給他說:“汝既言可通用,就將這幾個字一一辨來。”這下趙旭傻眼了,張口結舌無法對答。仁宗立即決定不予錄取,命其回家重新讀書習字,以觀後效。這位狂生,就因為一個不規範字,把到手的狀元給弄丟了。當時有人寫詩嘲之:
十年寒窗十年苦,一朝及第入仕途。
隻為一字多“口”舌,摘去功名再讀書。
顛倒一字減罪刑
清末,山東某地有一富豪公子,不務正業,橫行鄉裏。有一次在鬧市縱馬飛奔,將一老人踏死,當即被眾百姓扭送官府,押入死牢。其父母花重金請一位刀筆吏幫忙為之緩頰,刀筆吏查閱案卷,見結論有“跑馬傷人致死”一句,提筆將“跑馬”二字顛倒一下,成了“馬跑傷人致死”。如此一改,罪不在故意,既可免刑,更可免死。又唆使其家人賄賂知縣,幾經打點,改判賠償重金,道歉認錯,教育釋放。為掩人耳目,知縣大筆一揮,寫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判詞:
劣馬脫韁難控馭,卻非縱馬故傷人。
重金賠禮厚安葬,兩家從此息爭紛。
一樁死刑案,就在這文字遊戲加賄賂的陰謀下給顛倒過來了。
1930年5月,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在河南南部進行了大規模的中原大戰,雙方使用了100多萬人的兵力。戰前,馮玉祥和閻錫山為了更好地討伐蔣,商定率軍在河南北部的沁陽會師,然後集中兵力一舉殲滅駐守在河南的蔣軍。但是,馮玉祥的一位作戰參謀在擬定命令時,誤把“沁陽”寫成“泌陽”。恰巧河南南部有一個泌陽,該地與沁陽相距數百公裏。這樣一來,就使馮玉祥的軍隊誤入泌陽,因而貽誤了聚殲蔣軍的有利戰機,讓蔣軍爭得了主動權。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戰中,馮玉祥軍隊處處被動挨打,最後導致中原大戰以蔣的勝利、馮玉祥和閻錫山的聯軍失敗而告結束。
1944年11月27日,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奉命出動B-29轟炸機,轟炸貴州邊境南丹.六甲地區的日軍。可是,機場指揮所卻將“六甲”錯譯成“六寨”。於是,57架掛滿炸彈的B-29帶著錯誤的命令出擊,飛向位於廣西邊境的六寨鎮,把無數顆重磅炸彈丟了下去。結果,設在該鎮的張發奎第四戰區指揮所被炸毀,戰區司令部和附近部隊的1名中將.2名少將.8名上校.200多名中校以下的軍官,800多名士兵,連同聚集在該鎮的5000多名難民,都成了這場錯誤轟炸的冤死鬼,一字之差,竟釀出了一場不該發生的大悲劇。
清朝的曾國藩曾多次率領湘軍同太平軍打仗,可總是打一仗敗一仗,特別是在鄱陽湖口一役中,連自己的老命也險些送掉.他不得不上疏皇上表示自責之意.在上疏書裏,其中有一句是\"臣屢戰屢敗,請求處罰.\"有個幕僚建議他把\"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這一改,果然成效顯著,皇上不僅沒有責備他屢打敗仗,反而還表揚了他.\"屢戰屢敗\"強調每次戰鬥都失敗,成了常敗將軍;\"屢敗屢戰\"卻強調自己對皇上的忠心和作戰的勇氣,雖敗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