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劫大師臉上,盡管依然是蒼白如紙,卻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低聲說道:“不管怎麼樣,總算是把剛才那個惡人唬走了,若是他知道老衲此時已經是外強中幹,恐怕在場三位,加上老衲,都要遭了他的毒手了!”
孟超第一個不服氣,站了出來,辯駁道:“大師,不是我不尊重你,隻是你不知道我們的身份,我曾經和這廝在西倉鬥爭了十年之久,隻是誰也奈何不了誰,這廝的本事不過爾爾,不足為懼!”
渡劫大師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低聲問道:“孟施主可知道嶽飛與秦檜其人?”
孟超毫不思索的說道:“當然知道!嶽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曆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抗金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嶽飛揮師北伐,先後收複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嶽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嶽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複失地。嶽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嶽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哀歎,表示對“嶽家軍”的最高讚譽。嶽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鬥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
史書評價《湖北轉運司立廟牒》:“去世已三十年,遺風餘烈,邦人不忘,繪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忠湣諡議》:“人謂中興論功行封,當居第一。”
《宋史·嶽飛傳》:“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嶽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雲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嚐見其文章。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死於秦檜之手。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誌,則金仇可複,宋恥可雪;檜得誌,則飛有死而已。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裏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嶽家軍”是當時人們對嶽飛率領的軍隊的習慣稱呼,正如韓世忠率領的軍隊被稱為“韓家軍”,張俊率領的軍隊被稱作“張家軍”一般。杜充降金後,嶽飛開始獨立成軍,在江南堅持抗金。嶽飛收複襄漢六郡後,嶽家軍移屯鄂州,襄漢地區自此成為嶽家軍的主要防區。經過數次擴編,嶽家軍截至紹興五年的兵力達到了三萬餘人。紹興五年(1135年),嶽家軍的規模擴大到十萬人左右。這是因為楊幺軍的壯丁五、六萬人大都編入嶽家軍,南宋朝廷此後又增撥了數萬人編入嶽家軍的緣故。嶽家軍以後也大體維持十萬左右的數量直到嶽飛被宋高宗和秦檜所害。
嶽家軍至少有十二統製“軍”:1.背嵬軍;2.前軍;3.右軍;4.中軍;5.左軍;6.後軍;7.遊奕軍;8.踏白軍;9.選鋒軍;10.勝捷軍;11.破敵軍;12.水軍。其中背嵬軍是絕對主力,名字學自韓世忠的同名統製軍;遊奕是巡回的意思;踏白是武裝偵察的意思;其它軍名都是增長士氣的軍號。據紹興九年(1139年)統計,這十二軍共由22名統製、5名統領和252名將官分別率領,其中有正將、副將和準備將各84名。王貴任中軍統製,張憲任前軍統製,這二人是嶽飛的副手,可代替嶽飛指揮其他統製,主持嶽家軍全軍的事務;徐慶、牛皋和董先三人最為善戰,此五人是嶽家軍的中堅人物。此外,嶽家軍中還擁有一批文官,如薛弼、朱芾、李若虛、胡閎休、黃縱、於鵬、孫革等。
嶽家軍曾經有神武右副軍、神武副軍、神武後軍、行營後護軍等正式軍號,隨著時光的流逝,人們早已忘記了這些軍號,而韓家軍、張家軍之類的稱呼也退出了曆史舞台,惟有“嶽家軍”一詞,卻獨享盛名,流傳千古,這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紀念!
李衛讚道:“孟兄博聞強記,確是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