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就不是舌綻蓮花,能夠隨時轉移話題而且遊刃有餘的人,此時此刻隻能苦笑著不接這個話題,裝作無意中問道:“對了李大哥,粱老回來後去哪裏了,為什麼這次沒有看到他出現呢?”
李衛聞言眼睛立刻亮了,猛地一拍大腿,嚇了我一跳。
隻聽李衛說道:“我說我怎麼覺得今天喝酒好像缺點什麼是的,原來是老家夥沒來——小林,粱老說年紀大了,老胳膊老腿的,出了趟遠門身體受不了了,吃不香也睡不著,需要大睡三天調整一下……”
我甚是關切,正要詢問,卻聽到旁邊孟超已經嗤之以鼻的說道:“老李你說的就是那個昨天我們一起吃飯的白眉白發的梁一刀吧?他會吃不香也睡不著?我記得他昨天一個人就吃了三份鴻運當頭……”
我差點被自己的口水嗆著——額的神啊,一個人吃三份鴻運當頭?
幸好李衛接著解釋:其實老梁最近一直在減肥,所以盡量少吃含有脂肪高的肉類——所以他點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鴻運當頭(就是豬頭啦),而是專門點的清真鴻運當頭,也就是牛頭……”
我腿一軟,險些摔倒,有沒有搞錯,三個牛頭?
啥啥啥?啥叫清真?我暈!
不過貌似大多數人對於清真隻是一知半解,或者說隻知皮毛,那麼我就簡單係統性的說一下:
古代漢語中,“清真”一詞常被用來表示“純真樸素”、“幽靜高潔”之意,如唐朝李白就有過“聖代複元古,垂衣貴清真”的詩句,明清時期,中國的伊斯蘭學者介紹伊斯蘭教的時候曾使用“清靜無染”、“真主原有獨真,謂之清真”等詞句來稱頌伊斯蘭教所崇奉的真主安拉,故稱伊斯蘭教為“清真教”,稱其寺廟為“清真寺”,後來回族的穆斯林越來越多地將“清真”一詞使用在對伊斯蘭教的稱頌和解讀中,認為清則淨,真則不雜,淨而不雜是為“清真”,如此,“清真”一詞與伊斯蘭教的關聯便漸漸牢固了起來。
如今常用的與“清真”相關的詞如“清真寺”、“清真言”、“清真食品”、“清真餐館”等,基本都是與伊斯蘭教相關的事物,清真寺就是伊斯蘭教的禮拜寺,清真言則是穆斯林信仰核心的那句話:“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清真食品是遵伊斯蘭教法所生產的食品,清真餐館就是伊斯蘭餐館,總之,如今“清真”二字已經成為伊斯蘭教在中國的代名詞,擁有著包括生活準則、製度、規範等各個方麵的內涵,而絕不隻是“不吃豬肉”這麼簡單。
“清真教”在中國大多指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古稱“大食法”、“天方教”、“回回教”等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64億人口中約有15.7億的穆斯林分布在204個國家,占世界人口的23%。
伊斯蘭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理論部分包括信仰(伊瑪尼),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前定、信先知、信後世。實踐部分包括伊斯蘭教徒必須遵行的善功和五項宗教功課(簡稱“五功”)。
所謂的五功即:
一、念是五功之首。“念”為穆斯林信仰的表白,即讚念安拉,承認安拉的存在和獨一無二。
二、禮拜為伊斯蘭教五功之一,是五功中的第二項綱領。阿拉伯語意為“祈求”“讚頌”。凡是理智健全、身體健康、已經成年的穆斯林,必須履行拜功。
三、齋也稱“齋戒”、“齋功”,俗稱“封齋”等。齋戒就是在一定時間內戒止食色等,是穆斯林必盡的宗教義務。
四、課即“天課”,也叫“課功”。阿拉伯語“宰卡特”的意譯,原意為“純淨”,指穆斯林通過叫納天課使自己占有的財產更加潔淨。
五、朝即朝覲。阿拉伯語稱“哈吉”(Haji),原意是“向著崇高的事業”,係指穆斯林朝覲麥加克爾白天房及其在米那、阿拉法特等地區進行的一係列朝覲特定禮儀活動總稱。中國穆斯林稱“朝天房”、“朝克爾白”。簡稱“念、禮、齋、課、朝”。
“清真飲食”是我國的回、維吾爾、哈薩克、保安、東鄉、撒拉族、烏孜別克、塔塔爾、塔吉克、柯爾克孜等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究其根源是來自伊斯蘭教禁食豬肉的條律,但由於長期沿襲的結果早已形成了民族習慣。這種民俗習慣在各族穆斯林中也被主流認定。《古蘭經》上說:“眾人啊!你們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佳美的食物。”
伊斯蘭教允許吃一切佳美的食物:佳美的食物很多,有動物類,植物類,礦物類等等,植物類食物除有毒的以外,一般都可以吃(酒例外),如各種糧食,果品,蔬菜等;動物類如牛、羊、駝、雞、鴨、魚、蝦等;礦物類如鹽等,都是可以吃的。
另外,清真飲食提倡不饑不食,食不過飽。
其實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絕對是每個人都應該老老實實地遵守,才能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