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天宮之戰1(1 / 2)

那麼粱老和小李白就是兩個名至如歸的吃貨!

其實看他們吃東西也是一種享受!

在曆史上,有很多個膾炙人口的能吃的古代名人故事,博大家一笑。

康熙年間,有個刑部尚書徐乾學,此人每天上早朝,都要用一大堆點心把肚子填飽。都有哪些點心呢?饅頭50個,雞蛋50顆,烤黃雀50隻,另加10壺小酒。《清代名人軼事》裏說,徐尚書早上吃完這些東西,可以“竟日不饑”,一天都不會餓。這是廢話,不管誰吃下去這麼多東西,一天都不會餓。

乾隆年間,有個工部侍郎吳省欽(據說此人是大貪官和珅的死黨),他跟某將軍比試飯量,一頓吃下24碗米飯,結果還是輸了。他不服,第二天中午又跟那個將軍比試,這回隻吃米飯不吃菜,竟然吃了36碗米飯。那將軍挑食,“無肴不能下咽”,隻吃了20碗,就吐得滿地都是,讓吳侍郎扳回了一局。

再一位是道光年間的閩浙總督孫爾準。孫總督去泉州閱兵,泉州知府請客,端上100個饅頭、100個蒸餃,以及一個一品鍋———鍋裏有兩隻鴨子兩隻雞。孫總督閱兵閱餓了,竟把那些饅頭啦、蒸餃啦、鴨子啦、雞啦,一點兒不剩全倒進肚子裏去了。泉州知府驚呼,席上眾客瞠目結舌,孫總督摸著肚皮說:“我閱兵兩省,惟至泉州乃得一飽耳。”敢情才剛剛吃飽。

這個人號稱世界上最能吃的人!

張齊賢:字師亮,洛陽人,原籍曹州。幼時家貧,飯量特大,一人敵五人,曾一次吃掉5大盤牛肉;進士出身,先後擔任通判、樞密院副史、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分司西京洛陽太常卿等官職。終年72歲。

畫地十策,兩度拜相,抗擊遼軍,糾正錯案,工作中有建樹。

飯量雖大,度量卻小,與事計較,遭人非議,個性上較另類。

翻閱史書,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張姓人士當皇帝的不多,但當宰相的很多,曆史上共有63個張姓宰相。僅唐宋時期,就有張九齡、張說、張齊賢等好幾個張姓宰相。

其中的張齊賢,是北宋頗有個性的宰相。他的故事,挺有趣。

張齊賢是個很有特點的人,特別能吃。他的胃,好像永遠處於不飽和狀態,一個人的飯量,竟能敵得上五個人。

他幼時家窮,常常沒有飯吃。到了十七八歲,飯量大增,但從來不敢放開肚皮吃,隻有逢年過節殺豬宰牛敬神時,才可大吃一次。有一天,他實在太餓了,看到別人殺牛,就坐在那裏不走,人家同情他,把剝下來的牛皮給了他,他回去不知怎麼弄了弄,就全吃進肚裏去了。

這一天,正趕上宋太祖趙匡胤出巡西京洛陽。張齊賢早早起來,準備來一個毛遂自薦。別人自薦,采取的是“投檔”的辦法,就是把事先寫好的自薦信,恭恭敬敬遞交有關部門,然後轉呈皇帝。但張齊賢自薦,實在太魯莽:直接上路攔駕,麵見皇上。

當時宋太祖正在洛陽巡視,車駕儀仗,十分威嚴。但就在這種氛圍裏,一個人跑過來就擋了駕。隨從官員問他幹什麼,他說要向皇上提一些合理化建議,為國家建言獻策。咦?趙匡胤一聽,這是好事情啊。就對隨從說:“把這個人帶上,回到宮裏再談。”

可到了宮裏,張齊賢卻不抓緊時間彙報方案,而是吸著鼻子到處聞。原來時值中午,該吃飯了。宋太祖說:“讓這個人和侍衛們一起吃飯吧。”

誰知張齊賢鼻子尖,眼睛也管用,看到廚房有一大盤子熟牛肉,抓起來就吃,三口兩口,就把一盤牛肉吃完了。一旁的人看到他的吃相,都驚得目瞪口呆,連宋太祖也感到吃驚,招手對侍衛說:“再給他端些肉,看他能吃多少。”又一盤牛肉端上,張齊賢並不搭話,低頭便吃。

這樣又吃了一盤,他好像還沒吃飽,不看皇帝,隻看廚房。於是又一盤牛肉端了上來,這盤牛肉堆得像小山一樣。

宋太祖看張齊賢吃起來沒完,走過來敲敲他的頭。說:“停一下,停一下,我問你幾個問題,看能不能回答上來?”

哎呀,這個張齊賢真是出奇,盡管頭被敲得咚咚響,但還是連頭也不抬,一個勁兒往嘴裏塞牛肉,邊塞邊說:“皇上您問吧,我邊吃邊答。”

於是宋太祖一連問了十個問題,張齊賢邊吃邊答,嘴裏忙不過來時,就用腳畫地,進行“圖解”,總之是不耽誤吃肉。就這樣,又一大盤牛肉下了肚,這才回答完皇上的提問,然後抹抹嘴,站在一邊。

宋太祖對他很滿意,連連點頭:“奇人,奇人,飯量大,學問也好。還能吃嗎?”

張齊賢有點不好意思,滿嘴油乎乎,低聲說道:“就看皇上讓不讓我吃了。要讓我吃,還能吃三大盤。”